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最美医生”刘海鹰:累弯自己挺直苍生

2018年09月12日 09:51 | 作者:钟艳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80912002-zx7

刘海鹰在手术

每月1800多例门诊,每周近20台手术,每台手术至少4个小时的执刀时间……这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到每天,相当于他24小时中的11.4个小时都在手术台上,除此之外还要花费3个小时左右给60位病人看病。

这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的日常状态。

2017年,在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医生”的颁奖典礼上,主办方给出的颁奖辞是:从城市到乡村,从手术室到病人家中,刘海鹰的脚步从未停歇,终因积劳成疾,三次被推上手术台,他累弯自己的腰,却挺直了苍生的脊梁。

这不到100字的颁奖辞,囊括的是刘海鹰主任近30年的行医生涯———他用自己的休息与健康换来了患者脊椎的挺直。

布满老茧的手和离不开的颈托护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是刘海鹰最熟悉的地方。每周除了门诊、查房,多数时间他都会在手术室度过。

在笔者到访的当天,5台手术正在等着他。清晨,忙完了病房的查房工作,他来到手术室换上手术服,在刷手池边洗手边准备开始一天的手术。他的那双手,布满老茧、指端粗壮。刘海鹰的外科行医生涯,就要从这双手讲起。

1981年,还是一名高二学生的刘海鹰路过一家医院,看到医院大门外排队等候看病的病人,便由此萌发了从医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可在一次手术实习时刘海鹰发现,他的皮肤对消毒用的刷手液过敏,手部的皮肤出现了溃烂。这让他非常担心,如果被人发现他对刷手液过敏,那就意味着他永远不能拿手术刀了。于是,那段时间,刘海鹰忍受着溃烂伤口处剧烈的疼痛完成了一台台手术,直到医院重新换了另外一种刷手液,他的皮肤过敏症状才得以缓解。

谈到这段经历,刘海鹰告诉笔者:“每刷一次手,上一次手术,就要疼一次,并且是钻心的疼,所以你就有一次提高,你就能看到每次手术时别人是怎么做的。等你自己当了主刀医生,才知道怎么能做得更好。”

现如今,刘海鹰的手不过敏了,但是却有了厚厚的永远去不掉的一层老茧。

脊柱外科手术中,经常会用到名叫椎板咬骨钳的手术器械,它可以一点点咬掉患者椎骨上增生的坚硬骨质。咬骨钳有个“小尾巴”,支出来刚好卡到掌根处。刘海鹰的右手因为常年握着这把钳子,在掌根处形成了厚厚的老茧,中间还被“劈”开一道伤口,看着就让人揪心。而这样的老茧一年要掉三四茬,每茬都是脱落之后再磨起来一层。

“这是永远磨不掉的痕迹,只要我上手术台,就会一茬茬地掉了又出来。”刘海鹰笑着说,外科医生,这是“标配”。而他的手术标配,还有另外两样——颈托和护腰。

因为常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也因为常年在手术台上保持一个姿势,刘海鹰自己也是一名颈腰椎疾病的患者,曾经先后三次接受大手术。疾病带给他痛苦,也带给他深深的悲悯之心,“我承受着颈腰椎疾病的痛苦,更懂得患者的苦。”

从10万元红包到医患同建脊柱健康公益基金

更懂得患者苦处的刘海鹰,也更关心爱护自己的病人。因此,对于患者有益的事情,他考虑得很多,也做了很多。

1998年初,一位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小病人由父亲陪着从山西赴京治病。细心的刘海鹰问父亲:孩子做这么大的手术,母亲怎么没陪着过来?父亲苦着脸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把房子都卖了,没有路费……当得知父子俩的返程路费也没有着落时,刘海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翻遍衣兜,掏出400多元钱,递到父亲手里并再三嘱咐说:孩子刚做完手术,一定买张卧铺票回家。

刘海鹰的病人中,很多是西部地区的贫困病残患者。由于我国地区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仅靠医生一己之力难以维系长期持续的扶贫救治工作,这促使刘海鹰萌发了创立专项基金会的想法。

这个想法,最初源于患者送的一个“大红包”。

那是在2007年,有家企业的经理,腰椎间盘突出经刘海鹰手术后腰腿彻底不痛了。他很是感谢,送来了10万元的“大红包”。刘海鹰和同事一起商量说,干脆用这笔钱作为初始资金建立个基金吧,取之于患者,用之于患者,帮助那些付不起医药费的病人。后来陆续有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包括刘海鹰治疗的知名患者、前奥运体操冠军李宁也来捐款。

可因为建立基金会难度大且手续繁琐,这事情被暂时搁置了下来,直到2011年才最终实现。非公募基金会要200万元注册资金,得知刘海鹰要成立基金会的消息,患者及家属们开始主动积极凑钱。一位特级教师的儿子拿来了50万元,中科院的郑儒永老院士夫妇坐着公交车,捐出10万元稿费,刘海鹰说他都不忍心接受,可老夫妇觉得这事情有意义,执意要捐。

最终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11月19日,“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基金会是我国首家专项资助脊柱相关疾病的公益性基金会。医患同建公益基金,这在北京也是首次。

现在,基金会成立6年多来,本着“技术和善款的联姻,可以救人;感恩和施恩的传递,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的理念,救助足迹遍布青海、云南、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贵州、四川阿坝州等祖国中西部贫困地区。

学有所成回到祖国

脊柱作为连接躯体的中流砥柱,有着密布交错的神经组织,因而脊柱外科手术又被誉为高技术、高风险的手术,且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截至目前,刘海鹰所带领的脊柱外科团队已完成的近万例脊柱外科手术中,产生并发症的病例寥寥无几。这样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

1995年,刘海鹰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德国克劳恩奖学金的外科医生,赴德学习。在德国著名的黑森骨科医院,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随当时知名的马特森教授学习手术技巧。但是,来到德国的第二天,刘海鹰就发现自己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的,从周一到周五都必须担任医生助理协助做手术。在德国,普通医生每周最多只有两天时间会安排手术,而刘海鹰不仅每个礼拜都有5天的时间在做手术,而且他每天的手术量都达到5-6台。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初来乍到的刘海鹰根本吃不消,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脊柱外科的手术经常要借助X光机进行操作。在中国,X光机在手术中只起辅助作用,医生们一般在使用一到两次后凭经验进行剩下的工作。但在德国情况完全不一样,德国医生更相信机器而不是人的经验。因此,他们每做一台手术,使用X光机的频率可以达到70次左右。在如此高强度的X光线照射下,刘海鹰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他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障碍,双腿也出现了浮肿。但刘海鹰的天赋与刻苦也获得了德国导师的欣赏,为此导师专门定制了一把刻着刘海鹰名字的椎板咬骨钳送给他。

两年学习之后,刘海鹰的回国计划开始明确。时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的吕厚山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97年,他去德国考察期间,与在那里留学并已学有所成的刘海鹰曾就中国的脊柱外科现状和人民医院未来的发展,整整长谈了两天两夜。正是这次谈话坚定了刘海鹰回国的念头:“在国外,我永远是客人;而在自己的国家,我是主人,我可以用我的学识为人民消除病痛!”

1998年,刘海鹰回国后,吕厚山院长从关节科紧张的床位中拨出几张床给刘海鹰,于是,脊柱外科从骨科独立了出来。

10多年来,脊柱外科在刘海鹰的带领下,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退变性侧弯、腰椎管狭窄症等)的诊治在全国达到了领先地位,并率先开展了胸腔镜下胸椎间盘切除术等脊柱微创手术;针对多年来脊柱融合手术的缺陷,刘海鹰团队致力于脊柱非融合手术的临床研究,其中棘突间弹性内固定、颈椎前路三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量居全国之首;针对老年人骨科疾病谱的改变,刘海鹰团队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腰椎疾病与下肢关节疾病的处理顺序。

面对各种成绩,刘海鹰很是平淡,无论在何种场合问起他,总是会朴实地说:“我只想做一名良医。能够让患者重新站立起来,改变他们的命运,是我最希望做的事情。”但每每说起自己的理想,他坚定的眼神,仿佛37年前,那位读高二却立志学医救死扶伤的少年。

编辑:赵彦

关键词:最美医生 刘海鹰 人民医院 脊柱外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