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让运河遗产的价值绽放光彩

2018年09月18日 09:1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报道之一
让运河遗产的价值绽放光彩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冰洁

潺潺的流水、翠绿的植被和灰砖瓦房,这里不是哪个江南小镇,而是天津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里大运河的微缩景观。整个景观上盖玻璃板,行走在玻璃板上,就好像鸟瞰着大运河。

9月7日至8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在天津进行调研时,委员和专家们看到,虽然只是天津市静海区的一个镇,但陈官屯有自己的“运河文化博物馆”,以大运河为主线,展示了陈官屯千年来不同时期的文物近千件。古城风貌、农业文明、风俗习惯等,通过不同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据了解,这里游客每年能够达到30万人次,委员和专家们惊喜不已。

历史上,天津市内北运河由北往南,南运河由南向北,与子牙河相遇,一同汇入海河,三河交汇处称为三岔河口,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这个被誉为“天津摇篮”的城市发祥地,如今已成为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虽然河边的景观打造得优美,可供市民游览观看的设施也比较完善,但“三岔河口”的历史面貌因现代化的演变被埋没,历史文化气息被冲淡,这又让委员和专家们感到遗憾。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无论是北京对于大运河通州段,还是天津对于其境内的南北运河,虽然在文化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考古工作还是一块短板。他认为:“光靠地表上的东西进行文化带建设还远远不够。”

一路上,关于运河文物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委员和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指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尽管今天它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更加凸显。今天我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做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工作,这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谨对大运河的感情不言而喻,她深感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宏大的水利航运工程,开创了很多人类工程史的先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其文化价值亟须被深入挖掘。

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万金红介绍说,位于大运河天津段最南端,也是运河出天津最后一道闸口的九宣闸,是清光绪年间的运河水利工程遗址,旁边至今仍立有直隶总督李鸿章书写的碑文。大运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考古挖掘出来的古代文物,也包括像九宣闸这样的水利工程。但目前,水利遗产保护利用现状不佳,水利科技文化价值研究不足,也没有被公众很好地认识,建议加强对中国古代水利科技文明挖掘、宣传、展示工作,使大运河科技文化价值深入人心。

委员和专家们认为,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取代不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必须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保护、传承、利用的重大意义。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推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让积淀了2000多年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大动脉在今天绽放光彩。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大运河 运河 价值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