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朱东:为特教,不会“见好就收”

2018年09月25日 10:11 | 作者: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不久前,长春市南关区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在各界的瞩目和期待中正式落成。该中心是在“中山·医教结合特教儿童帮扶项目”第一阶段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成立的,标志着长春市特殊教育进入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推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活动现场,长春市政协委员、民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支部主委、“中山·医教结合特教儿童帮扶活动”发起人朱东吸引了众多目光。原因无他,医生参与特教帮扶事业虽不罕见,但骨科医生“跨界”的,却是凤毛麟角。

组织“脑瘫自闭症儿童帮扶工程”、参与建立“长春市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5年时间里,朱东委员为特教事业奔走疾呼的脚步从未停歇。

与特教儿童结缘

千里之行,始于一次帮扶活动。2013年,朱东参加了由民革长春市委组织的“百年自强同心行,医教结合促发展”特教小学生调研和帮扶活动,由此与特教儿童结缘。

“其实没有太多想法,就是参加了这次帮扶活动,觉得可以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

过去,特教儿童以盲聋儿童居多,现在则以自闭症、脑瘫、智力低下等发育障碍性疾病为主。

虽然在参加活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相关情况,但真切看到这些特殊教育辅读班的孩子,朱东还是深深被触动了。“孩子们普遍存在交流障碍,基本上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为更好帮扶特教儿童,朱东开始深入学习相关医疗知识,阅读相关书籍、主动向吉大一院发育行为儿科的专家求教。

身为吉大一院的骨科专家,朱东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一边是焦急的病人,一边是心系的孩子,他只能一再压缩自己的私人时间。一同参与帮扶的委员开玩笑说,朱东是“飞行调研”。

“一点点”却可能是巨大改变

“特教帮扶事业周期长,见效慢,往往投入很多精力也见不到成效。”这是从事特教帮扶爱心人士的普遍认知。但朱东始终没有动摇,“对这些孩子来讲,这‘一点点’却可能是巨大改变,对家长也是一种安慰。”

为了让医生的力量更深地介入孩子们的日常康复,提升预后效果,从2013年开始,朱东分3批次从东北师大和吉林大学招募了15名医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志愿者,与辅读班的学生进行一对一配对,每周“送医上门”,为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并利用课余时间,为特教教师和家长开班授课。他还自掏腰包3.5万元,发动民革东北师大委员会、吉大一院委员会、南关委员会共同出资十余万元,为南关区自强小学购买医疗设备,让孩子们能更便捷接受专业治疗。

2016年,由朱东作为发起人、民革长春市委实施的“中山·医教结合特教儿童帮扶项目”正式启动。该帮扶项目为期三年,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在市属6所小学建立“医教结合帮扶基地校”。朱东为此积极奔走,共筹集了30万元帮扶资金,为39名辅读班学生进行了专业的筛查和评估……

项目的成功让朱东委员备受鼓舞,但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又瞄准了发育障碍性病患更多、病情更为严重的特教学校。他以朝阳区为试点,为市区内公立特教学校的700余名学生逐步筛查和治疗,让医生的力量更进一步深入学校、深入家庭,扩大活动的受益面。

往一个方向使劲

“特教儿童的医疗问题非常复杂、专业性非常强。”朝阳特教学校校长任伟坦言,早在2011年,他就和朱东一起探讨过医教结合的课题,但在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当下,难以打破的部门壁垒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

但朱东却很坦然,“一起做这项事业的医生、老师、教育部门、家长都在往一个方向使劲,有什么难题大家会一起努力解决。”

从2013年到2015年,朱东委员带领的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着力构建医疗、教育、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平台,探索更完善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体系,为长春医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由他组织实施的民革吉大一院支部“脑瘫自闭症儿童帮扶工程”被民革长春市委评为2015年度特色品牌奖,民革一院支部被民革长春市委评为2015年度“先进集体”,朱东委员被民革长春市委授予2015年“特殊贡献奖”“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长春市已经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特教班为主体,以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送教上门为补充的“1+X”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实现了有意愿上学、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全覆盖。

“实施医教结合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巨大工程,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这项民生工程中来。这项工作我已经做了5年,很可能会一辈子做下去。”朱东表示,“我个人力量有限,但我可以成为一座桥梁,把老师、医生、家长们的力量串联起来。一点一点改善,一步一步前进。”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特教 朱东 帮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