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没想过当外科大夫,可一干就是六十年

祝学光:没有菩萨心就不要学医

2018年09月26日 14:13 | 作者:徐璐 |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分享到: 

她初入医学领域时,曾时时想着撤退;却未曾想,60年后的今天,耄耋之年的她仍然站在讲堂的课桌前,只为培养出更多医学人才。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普外科主任,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祝学光。

把进外科当成一份临时工作

祝学光没想过要当外科大夫。她是女生,论体力没那么好,说兴趣没那么强,讲野心也没那么大。1959年,她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被临时安排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她想着这就是一份临时工作。

当时,医院外科很缺“劳动力”,上班第一天,祝学光就被派去做门诊手术。“可我没单独做过,还没人带,正发愁呢,一位男护士拿出一本卷了边的书,说:‘我去备皮,你赶快看。’于是,我就跟着他学,怎么止血、缝合。所以,我的外科启蒙老师是位男护士。”就这样,她边做边学,生手练成熟手时,又被调去了病房。即使到了这一步,她还时刻准备着从外科往外“撤”。

“转科的时候,耳鼻喉科想要我,但我有点斜视,做不成。中医科有个老教授看我写的方子漂亮,想要我去,但外科不放人。”这么走不行,那么走也不行,祝学光心一横:“那就干外科吧,豁出去了。”

生性要强的她想:“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能老当尾巴,得做好。”于是,她过起了天天泡在医院里很少回家的生活。

出了名的做事不惜力

祝学光做事不惜力,是出了名的。由于她学的俄语,工作后被主任批评“英文可不怎么样”,祝学光于是重新“捡”起英语书,在实验室里练听力、做习题,常常学到半夜,身后就是太平间。

工作时,科室成员说她是“忙碌命”。有次值夜班,从晚上六点开始,连续做了3个急诊阑尾炎,之后又一个胃穿孔……手术一直做到了第二天上午。接着,又把第二天早已安排的脾切除做完,直到中午才下了夜班。有时,她会直接搬个板凳在实验室睡。上世纪80年代公派出国,她在美国实验室做胃肠激素研究,别人退避三舍的题目,她迎难而上。同事们总说:“这个人工作玩命,24小时连轴转。”就连退休后,她依旧停不下来。每天早上赶6:30的班车,去医院出门诊、带学生,各种社会事务还要她出山“镇场子”。

凭着这股劲儿,在公认“男医生天下”的外科领域,祝学光巾帼不让须眉。1997年,她主持的以“急腹症”为中心的外科教学方法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她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外科学》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医学教育就像种庄稼

“医学教育应面向未来。”祝学光说:“医学教育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都有一个周期。今年踏入医学院的学生,是为了8年后的果实。所以医学教育要有预见性,要想到8年后的社会什么样,医患供需关系如何。否则就是耽误学生。”

但与年轻医生的交流中,祝学光发现了一个问题: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医生开始依赖机器,而忽略人的作用。说到这里,祝学光讲了一个事例。她看到一位大夫写的病历,上面列着CT、核磁等各项检查结果,从检查到确认胰腺肿瘤,共用了27天,除此之外,“病人没有其他症状。”

祝学光觉得奇怪,当场问病人:“腹泻吗?”病人回答:“有啊。”又问:“一天几次?”“两次。”“多长时间?”“两个月。”问到这儿,现场的大夫吃不住劲儿了。科室主任汗颜:“腹泻是胰腺肿瘤很重要的线索,没问是不对的。”

“没有机器医生就不看病了?大夫只在病历上写个机器得出的结论是不行的,病史收集不能忽略,这是大夫的职责。”祝学光说。

对学生,她也绝不含糊。“现在的学生很聪明,但有时没使在正地儿。”曾有个学生报告患者病历:“体温36.7℃,脉率70次……”祝学光打住,问:“脉率怎么数的?”学生回答:“数了15秒。”再问:“那什么数字乘以4能得出70?”学生哑口无言。祝学光说:“当医生哪能随便报个数字。一是一,二是二,这是对医生品质的要求。”

在祝学光看来,医生是跟人打交道的职业,要能亲近人,能看懂病人,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只看到病,看不到人的痛苦,就糟糕了。医生要有菩萨心,要能悲天悯人,不然就不要学医,学也学不好。”

编辑:赵彦

关键词:祝学光 外科大夫 人民医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