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专稿】古书画中的秋之月

2018年09月27日 17:16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之明月,恰如唐代诗人李白所言,不仅给予中国人无限诗意,也包含万千感情,令人心摇。

从古至今,吟咏秋月之诗词不绝,以明月入书画者同样有许多。借此秋日,特选取有代表性的古代书画作品,以飨诸君。


《瑶台步月图》页,宋,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瑶台步月图》页,宋,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关于秋月之图,最早可见于宋代绢本设色册页《瑶台步月图》。这张无款印的宋代名作,传为宋代画家刘宗古所作,描写了秋日仕女赏月的动人情景。

“瑶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屈原在《楚辞·离骚》中就有“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之句,而在《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之语。晋人王嘉在《拾遗记·昆仑山》中描述得更为周详,认为“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在此《瑶台步月图》中,依稀可见画面上所绘平台一座,即为“瑶台”。虽然其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上的斗拱样式,均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细腻的表现手法。

“瑶台”之上,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濛。视觉中心的三位女子高髻方额,内穿襦裙,外穿窄袖对襟背子(宋代女子服饰),或捧供品,或捧茶盘,或手端茶杯作玩赏状,其态清闲自在。三位女子旁边,左右各立一童,执壶、持扇,安静相侍。空中明月高悬,祥云隐现,悠然望远。

在宋代,中秋月夜不仅要赏月,还有非常重要的仪典:拜月。《新编醉翁谈录》中曾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当然,拜月的人自然是各有所期,男子拜月一般是为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拜月则主要是期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传闻中的此画作者刘宗古尤善人物,并且长于水墨轻成,笔墨纤细,并亦作山水、佛像。其曾以待诏官至成忠郎,后归江左。但是,这幅作品并无名款,关于刘宗古的纪录,只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猜测。乾隆皇帝在画旁的题签上写明“刘宗古瑶台步月”,又在对开册页上题七言绝句一首:

步上层台图近月,纎妍笔墨肖娗嫇。紫微诗意分明写,小立依然看两星。

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此图,不仅题诗,也在画中钤有四方乾隆内府收藏印,并将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名为“步月图”的传世名作还有一幅,即为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中庭步月图》。在历代书画名作中,此图颇为清奇。这类描绘文人士大夫在庭院月光下进行月夜访谈的绘画创作,颇为少见。

在庭院中闲步,欣赏月色,是所有人几乎都曾有的生活经验,但只有画家文徵明将这一场景记述下来。此图画面正中为一草堂,草堂之外,雾气正缓缓袭来,月光皎洁,微云掩映,夜凉如水。草堂之中,陈一几案,上有古书、茶具。草堂旁边,右侧为两株梧桐,高大繁茂,一前一后,树叶稠密浓郁。左边则作枯木六七株,远近错落,萧疏留影,简略练达,明显已为仲秋季节。

草堂之前,正是开阔之地,这里正是步月的中庭,三位高士在此赏月散步,顾盼交谈,月夜之景跃然纸上,令人神往。草堂之外的近景部分为荆棘杂树,两书童面向草堂而立,站在杂树丛旁,远远地静候主人谈话,也从结构上,为画中的主人公提供了宁静悠然的活动空间。

此画用笔成熟,恬淡文静而不失雄浑清旷,水墨洒脱清雅,明秀简雅。显然,文徵明对此图十分满意,记录长跋于画上:“嘉靖癸卯七月望日,与客小醉,起步中庭,但见碧桐生凉,月月如画,命童子煮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矣。昔人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因乘兴赋此长句复尔识之。时年七十有四,徵明。”

文徵明又写长诗于画上,说明绘此图缘由: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

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

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

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

风檐瓦鼎燃湘竹,夜久香熟乳花熟。

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

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

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栏杆前。

何人为叹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

人千年,月如昔,赏心且对樽前客。

愿得长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明月 秋月 瑶台 画家 古书画中的秋之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