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付杰锋:用工匠精神塑造新时代劳动者

2018年09月29日 15:02 | 作者:付杰锋 |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付杰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更是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敬业态度,更是一种对待人生和事业甘于奉献、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必然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追求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每一个劳动者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使之植根于内心深处,以更加笃定执着的态度,更加勤勉敬业的精神,更加专注求新的状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工匠精神的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是塑造新时代劳动者的丰厚滋养。要传承“正德厚生”的职业道德传统。“以德为先”自古便是职业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左传》将“正德、利用、厚生”作为职业道德规范,是那时候匠人们的根本遵循;《大学》将“明明德”“止于至善”作为士人的至高追求。要传承“朝乾夕惕”的勤勉敬业传统。“朝乾夕惕”是《周易》对君子的处世准则。战国时期的李冰就是典范,为治理蜀地水患,修筑水利工程,夙兴夜寐,最后累死于治水工地,而他主持修筑的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为水利史上的奇迹,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要弘扬“如琢如磨”的求精求美态度。《诗经》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程度。朱熹解释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要弘扬“自强不息”的创新求变精神。《大学》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北宋王安石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一直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着力深植厚培塑造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塑造新时代劳动者,既需要劳动者自身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多措并举,深植厚培,久久为功。要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规划,构建对工匠技艺、精品名品、劳动模范的认证和保护体系;构建利于工匠人才的培育、考核、选拔使用和激励的管理体制;构建利于出精品的有效质量监管机制和创新机制,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发力共同配套落实相关制度政策,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全过程全方位培育。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眼光,将工匠精神的品质教育贯彻于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融入到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中;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爱岗敬业的品德修养之中,转变官本位思想,把做行家里手作为人生职业设计的重要方向,树立行行出状元、立足岗位成才理念。要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取代庸俗的消极思想,用对高品质、高质量和长远利益的追求取代“短、平、快”的急功近利心理,用工匠精神的静气正气扫除社会的躁气邪气,让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人人乐道和向往的精神追求。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精神 工匠 劳动者 新时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