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文物中的国庆故事

​ ——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永恒纪念

2018年09月30日 16:07 | 作者:王海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国庆将至,万众欢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关于新中国成立时的红色文物展出颇为引人瞩目。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着新中国成立时的点滴故事,也向世人呈现着鲜为人知的历史。

图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原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原稿

1949年4、5月间,随着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解放,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筹备会下设6个小组,其中,由马叙伦、叶剑英、沈雁冰领导的第6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等方案,这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要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7、 8月间,新政协筹备会在《人民日报》《新民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连续刊登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

截至8月20日,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筹备会就收到国内各阶层人士、港澳同胞和海外中华儿女寄来的应征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此后,仍然有许多应征稿件从四面八方寄来。

在众多的国旗设计稿中,一幅由上海普通计财工作者设计的稿样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图案。

这位设计者叫曾联松(1917—1999年),浙江瑞安人,少年时代酷爱美术和书法。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

1949年7月,当他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国旗图案的征集启事后,几乎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便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投入到国旗图案的设计工作之中。他购买了设计所需的纸张、画笔等材料,每天构思、画图案、拼画面,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但进展并不顺利。

一个群星闪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天空,猛然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救星共产党”。他从中得到启发: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他又想到自己曾读过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书中一张毛泽东头戴红军帽的照片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红军帽上的红五角星正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形象的代表。于是,他决定用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并特意在五角星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党旗中的锤子和镰刀,使其更加直观。又经过一番思量,他决定以小五角星象征广大人民。至于五颗星的颜色,曾联松最终决定用黄色,这代表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是黄种人,是被母亲河黄河养育的。红色作为国旗的基础色,似红霞满天,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解放和光明。在五颗五角星的布局问题上,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曾联松决定五星在旗面左上方,大星的一个角尖指向正上方,显得庄重,稳如泰山,四颗小星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中央,象征人民大众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这样,大星引导于前,小星环绕于后,如同众星捧北斗。

历时一个多月,曾联松完成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制作了两份五星红旗图案稿,一份于1949年8月中旬寄往新政协筹备会应征,随同寄去的还有关于国旗图案意义的说明及制作方法,另一份则保留在家中。

最终,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经过初选、复选和终选,从众多图案中脱颖而出。

将近半个世纪之后,1994年5月,曾联松在得知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筹备“当代中国”展览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用红黄两色蜡光纸剪贴的国旗原设计图案底稿捐赠出来,让它们在博物馆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不断传承下去。

毛主席亲手升起的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四个决议案。为规范国旗制作,周恩来指示胡乔木、梁思成和彭光涵三人在曾联松设计原稿附带的制法说明基础上,重新写一个制作方法,必须做到使人一看说明就能制作标准国旗。三人讨论之后,即由梁思成改写,胡乔木修改定稿,提交大会主席团讨论。

9月29日上午,位于北平东单煤渣胡同内的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北平市委指示,要求赶制一面长5米、高3.33米的五星红旗,10月1日前必须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这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将亲手升起的国旗!

时年29岁的干部宋树信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立刻着手落实。当时,北平的印染业无论规模和技术条件均达不到印制国旗的要求,因此,这么大幅面的国旗只有组织手工缝制才能完成。上级领导对这面国旗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红色旗面必须用红绸,黄色五角星必须用黄缎。要做两面,以供挑选。宋树信走访了北平的多家布店,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几块红绸和唯一一卷三米多长、不到二尺宽的上好黄缎。由于红绸不够长,瑞蚨祥又请来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随后,宋树信带着红绸和黄缎来到西单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把所有原料交到一位30多岁的女技工手上,开始按照国旗制法制作国旗。

可做到一半时,问题又出现了——那卷黄缎只有不到二尺宽,无论怎样比量,都无法整个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总有一个角必须拼接。宋树信连忙向公司汇报,经过逐级请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

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夜,宋树信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兴奋着、憧憬着。终于,两面相同尺寸的大国旗被精心赶制出来。由于那条接缝处理细腻,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做完这一切,已是10月1日凌晨。

一大早,宋树信带上仔细包裹好的崭新的五星红旗,送到位于天安门广场北面西侧的开国典礼筹备处。筹备处的同志当场验收,表示十分满意。

下午3时,首都30万市民齐聚天安门广场见证开国大典的盛况。在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开始。毛主席按下电钮,广场中央的旗杆上,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像一轮朝阳般冉冉升起,将开国大典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1951年7月,这面国旗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此面国旗长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用五幅红绸拼接轧制而成的,五颗五角星用黄缎子制成,且大五角星一角为拼缝而成。虽然历经风雨,国旗的边角和旗裤已经磨损、残破,旗面略有褪色,但仍富有光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象征,是中国历史新篇章的见证。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国旗 礼炮 开国大典 博物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