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一位赤脚医生的40年从医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姚树坤访谈

2018年10月17日 09:59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81017005-zx7

人物简介:

姚树坤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消化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疑难疾病,主攻慢性肝病和功能性与动力障碍性胃肠病。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占50%,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

◆据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达2.45亿,北京地区成人患病率达35.9%,介于正常值和高血压诊断标准值之间的人群为41.3%。

◆世界卫生组织对慢性病发病的原因有权威解读:遗传因素占15%,自然因素占7%,健康保障占8%,社会因素占10%,个人生活方式占60%,人类可以靠规范这60%来达到健康目的。

当记者向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树坤发出采访邀请后,他爽快地应允了,并表示,从医40余年,疾病谱的变化让他忧心忡忡,“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它不同于卫生科普。”他认为,除医学知识传播,还要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而要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必须承担起健康教育第一人的责任,这对于拥有3亿以上庞大慢性病患者的中国至关重要。

学医的好苗子

“国家恢复高考了,你应该去考大学。”1977年,河北安平县一个小山村,19岁的赤脚医生姚树坤正在为一位患者诊治,有人跑来兴奋地对他说。

此时的姚树坤高中毕业后,已在农村当了近4年的赤脚医生。

幼年时,书籍很少,博闻强记的“姚家小子”经常被邻家珍贵的古籍藏书吸引,抱着《中华活叶文选》等书中的文言文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常忘了回家吃饭。“古籍中只有部分句子有注解,因年幼理解力有限,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加深理解。”也因此,姚树坤对传统文化以及古文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拨动了少年姚树坤的心弦。“先生”为村人诊治疾病、解决痛楚,村人对“先生”的尊重和崇敬,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无限的向往。“我的祖辈中曾有人为医,我的父亲对传统中医及现代医学均有了解,高中语文老师用针灸为学生治病,也教会了我行针”,这些影响使少年姚树坤天然地亲近中医,《雷公药性赋》《频湖脉学》《神农本草经》等这些中医典籍他爱不释手,由于勤学好问,领悟力强,高中时便具备了给人开药方的能力。

1974年,尚未恢复高考,高中毕业的姚树坤毫不犹豫回到农村老家,当了一名赤脚医生。由于上学期间成绩优异,又有医学基础,回村后很受重视,被公认为是学医的好苗子。

在当赤脚医生的4年时间里,姚树坤从中药的采集、收购、识别、加工、炮制都深得老药师亲传,患者对中医大夫“摸脉看舌说病情症状”的严格要求,更使他练就了一套过硬的中医童子功,“那时的中医要通过摸脉看舌后说出病人的症状,如果说得不对,即使开了药方,患者出门后也会扔掉。”随着医术的不断提高,一些疑难复杂病人开始陆续找他诊治。

1978年,乍暖还寒时节,“春天的故事”响起前奏,19岁的姚树坤结束4年的赤脚医生生涯,踩着时代的鼓点,带着新奇与梦想,走进河北新医大学(现为河北医科大学),一头扎进中西医课程的海洋,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内外妇儿科、针灸等,西医基础与临床全部课程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那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时代在酝酿激情岁月,姚树坤梦想成为“一代名医”,那时的他已是“初生牛犊”,崭露头角。

敬业的好医生

天道酬勤,夜以继日的苦读与钻研以高姿态回报了这个年轻人,1982年底,姚树坤以平均分95.4分、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并开始了3年的培训轮转,“那时我在普外科轮转还做过几十台外科手术,包括胃大部切除术”。

轮转结束后,姚树坤曾做过整整1年的大内科住院总医师,“这一年每天24小时365天吃住在医院,那时没有ICU,晚上、节假日遇到危重病人或者突发情况都要靠自己带领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抢救,所有涉及内科的会诊,全院急会诊、手术室急会诊要及时处理,负责带教进修大夫和刚毕业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及全内科所有医生的排班等一些行政工作。”姚树坤对这些高强度的工作安排,没有不适,相反,他把这些辛苦、劳累、付出当作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心田,世界那么大,有些人想去看看,有些人想出去走走,世界先进国家的理念和知识吸引着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地长本领,姚树坤也怀揣百炼成钢的意念去了日本。

1988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研究所研修1年回国,他带回的不只是一流的技术,还有先进的理念,“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只有专业出色,才能得到同行和病人的尊重和认可。”后来,因贡献突出,姚树坤被提拔为河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即便已“良医良相大道归一”,但他依然坚持每周出两次专家门诊,查房、带研究生,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问道京华杏林路

古人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艺。姚树坤引用《言医选评》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固神圣之业,……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他一直以大医精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专业实践中不断进取。

中日友好医院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现代化的医院,也是卫生部直属医院,2006年他被调到中日友好医院担任副院长。接到中日友好医院任职通知时,他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在更高的平台上,只有奋力拼搏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他先后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科研教学工作硕果累累。

“临床医生的职业定位是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是健康照护的提供者,是诊疗方案的决策者,是健康教育者。”姚树坤对第一次来向他报到的学生希珍说,他特别重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在培训和带教过程中,他对学生强调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医生是有尊严、崇高的职业,属于社会精英,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仕子之心和‘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在诊治患者同时,一直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并极力倡导规范与加强健康教育。

2009年,姚树坤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人生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用他的话说就是“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强了。”面对慢性病群体的调查数据,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问题?他在履职期间一直苦苦寻找着答案。

今年两会期间,姚树坤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针对我国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提交了一份提案,他认为治标应先治本,想要真正健康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少得病甚至不得病。同时,他认为,慢性病有个积累的过程,是长年累月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造成的,需要医生和专家从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层面来思考。“社区医院是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假如能在社区、群众中实行健康教育,为百姓宣传、灌输这些知识,改正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百姓就会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国家医保的负担就有望缓解。来我这儿看病的人,我就是他的健康教育第一人,让他少生病、不得病、身体健康是我的目的,因此,我也呼吁更多的医生能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

编辑:赵彦

关键词:赤脚医生 政协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 姚树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