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重阳时节谈诗画

2018年10月18日 16:24 | 作者:​陈文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一般会选择登高,或者赏菊。

登高自然是为了望远,或怀念亲人,或舒阔胸怀。前者有《诗经》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者同样有《诗经·卷耳》句:“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由此可见,重阳登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情感寄托。

又逢重阳佳节,特别选取与重阳登高相关的中国书画作品,以飨读者。


《盆菊幽赏图》明 沈周 长卷 纸本设色24.4×316.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 藏

《盆菊幽赏图》明 沈周 长卷 纸本设色24.4×316.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 藏


重阳卧看登高侣

清代石涛有一幅王维诗意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是著名的重阳节诗,图则写山色充实,天高地远之貌。图中两人在屋中对坐,或饮酒,或品茶,则哪里来的登高之意?君不见山峦起伏,层层叠叠,乃至于远处青翠山峰直插云霄之上?君不见丛树以红叶、山峦多以赭石颜色点染,使画面整体色调充实温暖?是以石涛描写的登高实在是一种心态的充实和辽阔。

明代钱谷的《补沈周重阳酒兴诗图》,也是一副关于重阳节的作品。此图重在“望远”。近处写湖边景色,树丛茂密、秋水如镜,两人对坐屋中饮酒,秋雨萧瑟,尚有客来。水外山峦掩映在水云之中,起起伏伏,乃至于远处一点点青色山峰,若有若无,却自有一种清高出尘之意。

古人云:“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恰好可以为此图平远之貌做一个注语。此图沈周为之题款曰:“重阳薄酒且沾唇,岁患难烦节物新。昨日未知今日雨,流年不恕老年人。篱花欠事无黄菊,江草多愁漫白苹。何待齐山始酬醉,小孙须辦拾头巾。”这是老人沈周的生活自述。

表面上是说人老无用,多愁善感,其实这是诗人的小把戏。事实上,生活于他,实在平淡而远,随兴随喜,甚至此诗所以存世,也是因为同饮之人觉得沈诗“辞近意浅”,出纸求录的缘故。


《补沈周重阳酒兴诗图》明 钱谷 立轴纸本设色158.7×4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补沈周重阳酒兴诗图》明 钱谷 立轴纸本设色158.7×4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请看沈周大概是同日写的一首诗,曰《九日无菊》:

今日九月九,无菊且饮酒。

明年九月九,有菊亦饮酒。

有花还问酒有无,有酒不论花无有。

好花难开好时节,好酒难逢好亲友。

一杯两杯长在手,六印何消金握斗。

三杯五杯不离口,万事莫谈瓶且守。

瓶云罄矣我即休,载欲谋之已无妇。

天应私我身独在,天不全人花乃后。

迟之眀日兴还存,紫蕋青苞得开否?

倘看烂漫即重阳,借酒东墙恼邻叟。

一个调皮活泼、平易近人的老诗人的形象油然而生。老人的自得其乐来自于平淡随喜的性情、辽阔从容的胸怀。这才是此图写平远之貌以贺重阳节至的原因吧?

此诗中的“齐山”典应该是引用了齐景公牛山坠泪的典故。齐景公登牛山见山河壮美,不舍而泣,晏子笑之,沈周显然也不赞同齐景公的矫情,他更嘉许的是对生活波折的波澜不惊、从容典雅。

“头巾”典故应该引申自《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重阳节至,大将军桓温率众龙山登高,饮酒赏菊吃九黄饼,参军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箸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嗟叹的是孟嘉的才华吗?非也,嗟叹的是孟嘉的风度,从容自如、淡定典雅,宛若菊花绽放在深秋,不惧秋风飒飒,姿态优美大方,香气绕梁不绝。

编辑:杨岚

01 02

关键词:重阳 登高 菊花 重阳时节谈诗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