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博物馆展览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2018年10月24日 14:35 | 作者:杨岚 | 来源:文博圈
分享到: 

“展览+”与策展视野

博物馆展览一方面面临缺乏重器、精品的局限,受制 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馆藏缺乏盘点、梳理和解读,大量文物、文化资源面临着“无人问津”和 “不见天日”的困境。

囿于策展团队与普通公众的知识不对称性,如何寻找恰当的阐释视角让展品在展览中“活”起 来?

浙博的“展览+”模式,不仅在“高大上”的展览上面叠加各种资源,还鼓励策展人拓展展览的视野,选择合适的阐释视角、展览主题,从寻常生活中的娱情、生趣与审美, 关联公众对过去的认识、对未来的思考,从根本上贴近大多数一般观众。

前者预示博物馆内部的集体协作推动展览水平的提 高,其重要性不断增长,而拓展视野,为观众提供一种不同看待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寻求展品资源的增长,更加符合博物馆渐渐从过去信息的收藏者和登录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传播者和促成者的发展趋势。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在主动盘活馆藏资源,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拓宽展览策划思路方面的有益探索。浙江有着悠久且深厚的金石书画传统,历来名家辈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专门介绍历代著名金石拓片、名人书画,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

该系列展览可以视为余绍宋先生当年这笔精神遗产的直接继承者,采取展览与同名图录同步推出的模式,拟定每年出版一期,每期分碑帖、书法、绘画、篆刻、文献诸门类。“残山梦最真——馆藏近代山水作品赏析展”,是一个轻松的跨年展,不按流派,不按技法分类。

策展人从低处入手,以一个门外汉的眼光,只按照作品内容来区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山水画里,会经常出现驻杖、荡舟, 以及归隐的题材。让观众了解,山水精神,其实就在每个普通人的血液里流动,在呼吸之间徜徉。

策展理念转变,策展人既要重视展览的知识性,更要重视展览的人文性,寻找日常生活之中的真实细节、日常生活之外的文化意涵,使展览兼具学术的知识性、通俗的趣味性、文化的承递性。

除了能给观众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还能勾起些许并不遥远的时代记忆,有些展品本身就是普通观众生活或记忆的一部分。

“展览+”与展览边际

“展览+”工作模式在展览的延展项目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浙博依托展览项目,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有的也已形成品牌效应。

“守望千年”展览期间,以“守望千年”展览为主线,组织了青少年校外教育书画教师实地培训,从专业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挖掘“守望千年”的教育意义。针对未成年人特别组织了“伢儿颂经典小手临书画”教育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现场感受中华文化的积淀。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开展了点茶、焚香、插花、书法、绘画、听宋曲、讲南宋历史故事、仿南宋文物搭积木、寻访南宋古迹等23场社会教育活动,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触摸和体味南宋人的生活、艺术与文化。

根据展览主题,挖掘文物中的元素,精心开发了仿帔坠黄金“福”挂坠、仿阿育王塔鎏金首饰盒、仿衔环铜虎造型靠枕、魔卡明信片以及杯 垫、碗垫、挂饰、钥匙扣等名木系列产品等具有特色的系列衍生品,定价分高中低三档,以适合不同参观群体。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可以利用新技术提升展览运营质量,改善观众参与体验。

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所展示的文物信息量往往不足,在时间、空间、展示形式上也受到诸多局限,数字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展览的边际。

因此,每一个展览,浙博都会配套相应的数字导览、网上延伸展示和其他服务等技术手段。

如“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 珍品特展”展览,配套服务还延伸到了新媒体领域,@钱报文艺家的互动平台——微信“ART一点”为本次展览的观众带来“掌上艺术馆”的全新体验。展览伊始“,ART一点”就推出微信观展手册,内容涵盖展品预览、语音导览、交通指南等。

数字技术的重要性还在于观众的直接参与。站在拓展展览边际的高度策划社教、文创、数字等项目,首先需要明晰博物馆的使命,并通过观众研究来不断增强或扩大其对观众的价值,帮助观众理解藏品的深层含义,以一种非说教、非居高临下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藏品的关联信息和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可以创造出与其展览、空间一样出类拔萃、出人意料的体验。

对观众而言,以最适合的方式欣赏和感受文化,最好的博物馆就是能够令他们感到惊奇、敬畏、愉悦的所在。

从浙江省博物馆的实践看,“展览+”工作模式无疑是有效的,馆内专业人员以研究为基础,踊跃申办展览项目, 展览形成系列化,并屡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参观人数也创新高。

首先“展览+”将展览的功能多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展览普遍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构筑对 特定民族或国家或群体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秩序和集体身份,不但给不同类型器物、文化、文明的对比提供了工具, 而且强调了物与人建立关联的方式,并尝试着在每一个现实中,探寻具有时间维度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如何形成关联。

其次,“展览+”将文化创意和博物馆展览结合,嫁接传统经典文化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联系,让博物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中国文物报2017年5月16日|原标题:架构·创新·发展——浙江省博物馆“展览+”模式推介(卢佳、鲍亦欧、高利祥、王宣艳、胡慧媚、沈琼华、范珮 玲、曾莹、俞珊英提供相关图片和资料)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展览 博物馆 观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