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梅兰芳的大美世界

2018年10月30日 10:45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24周年,“走向世界的梅兰芳”展览日前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该展览不仅展示了梅兰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访图片,还展出了很多之前从未面世的珍贵藏品,包括各类文献资料、国外友人赠品、出访纪念物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主办“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梅兰芳纪念馆还推出了《琴芳梅兰》古琴、京剧跨界演出。来自近10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大戏剧表演体系的联系,研究梅兰芳为世界戏剧文化作出的贡献。专家学者们欣赏了梅兰芳戏剧的魅力,为研究梅兰芳提供了更多新的角度与思考。

    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梅兰芳在苏联拍摄电影《虹霓关》时与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及剧作家特列捷亚科夫等合影。

    梅兰芳在旧金山受到当地民众夹道欢迎

1京剧艺术“走出去”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峰之一,为中国在20世纪所带来的世界影响力绵延至今。他在取得至高表演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自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卓越贡献,他的足迹遍布亚、美、欧、非各大洲的诸多国家,开启中国戏曲文化与世界戏剧的交流和对话。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诞生在北京。他的名字与中国戏曲乃至世界戏剧舞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124年后的10月21日下午,梅兰芳纪念馆,这座曾经的梅府私宅里,回荡着中和雍容的梅派唱腔。金灿灿的秋日阳光下,柿子树、海棠树已是硕果累累。展厅内,摆设仍是旧时模样,古朴雅致的桌椅、精致贝壳镶嵌的红木镜子、伴随梅兰芳多次出访的几只红色戏箱……都彰显着梅宅风范。屏幕上,梅兰芳站在院中舞剑、开嗓、养鸽练眼,鸽子扑棱棱飞离他的手,梅兰芳的眼神中立即呈现出舞台上的光彩。这一切,为我们还原着梅兰芳所创造的美的世界。

这次展览主要展示的是梅兰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访问时的盛况。照片上、报道中、屏幕里,在日本、在美国、在苏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与卓别林,《时代》周刊刊登梅兰芳的文章,泰戈尔为梅兰芳亲笔题诗的团扇……梅兰芳的时代芳华穿越时空,出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

“梅兰芳是20世纪的奇迹,他的名字与京剧、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梅兰芳是北京的文化标志,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如同来京必登长城、逛故宫一样,也要看梅兰芳的戏,访问梅宅。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短短几年间,梅兰芳在自己私宅接待外宾六七千人。”著名戏曲史家、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说。

随着梅兰芳的出访,具有深厚艺术积淀的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为人们所欣赏,为更多戏剧专家所了解,展示了中国戏曲的美。“梅兰芳不仅是20世纪取得最高成就的艺术家,也是具有自省、自觉和自信的艺术家,这也是他敢于走向世界的根本所在。”刘祯分析道。

2梅兰芳与世界戏剧的对话

与展览同期的,是为期两天的“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挪威、意大利、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海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梅兰芳对世界戏剧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梅兰芳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梅兰芳海外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他与各国戏剧家、艺术家、理论家的对话和沟通,为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对话,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良多。

梅兰芳与20世纪享誉世界的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巍然并峙,并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这3位艺术大师分别相识于苏联,今天让这3位对世界戏剧舞台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师再次“齐聚”,进行探讨、研究,体悟大师们的艺术精髓,意义是深远的。

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屠珍告诉记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在演出方面取得了成功,还获得了美国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首演4天后,美国著名戏剧家斯达克·杨在《新共和国周报》上撰文称:“看梅兰芳的艺术——即中国的旧艺术———它的特长即是像真,而同时离真……所以结果看起来中国艺术是一种完全而又准确的东西。”

美国独角戏演员、单人剧女作家露丝·德雷珀对梅兰芳的表演尤为倾倒。她说:“中国剧组织法的高超,思想的奥妙,实在梦想不到。当初我创‘独角戏’的时候,就拿定主意不用布景……但是有好多地方若单用抽象的表演办不通,又想不出好法子来。这次看过中国戏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戏早就用这个法子了,并且处处安排得非常妥帖美观。”

在洛杉矶演出时,该市的波摩那学院院长召集校董教授开会,建议授予梅兰芳荣誉博士学位。此后,该院戏剧系著名学者昂纳德·普朗敦在他的《东西方戏剧》中这样描述梅兰芳:“梅兰芳是所有东方艺术家当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的声誉早在20年代就已广泛传播……并为西方戏剧界开辟了一个广泛而丰富的前景。俄罗斯的瓦克坦果夫和梅耶荷德等戏剧导演,过去早已熟悉中国戏剧的某些技巧,并在他们的实验戏剧中加以采用了。但是梅兰芳1935年访问苏联演出时,苏联人同样被这位中国演员的表演艺术迷住了。”

1986年,一部叫做《仙子的学生们》的舞台剧首演于波兰。该剧是由瑞典人拉尔斯·克莱贝尔格在了解梅兰芳赴苏联演出的情况之后而作的。此剧以“仙子”比喻梅兰芳,剧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两位大师无一例外地赞赏梅兰芳表演的中国京剧。

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提到1935年中苏戏剧家讨论会的记录,记录里频频出现“体系”二字,如格涅辛的提法是“梅兰芳博士的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耶荷德的“中国戏曲向我们展现的那个体系”……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向中国戏曲学习。

作为第一位由国家派往德国学习布莱希特戏剧的中国学者,丁扬忠教授说,1935年观摩梅剧团在莫斯科演出时,布莱希特正处于创新戏剧探索道路的历史阶段,梅兰芳的演出真可谓恰逢其时。梅兰芳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方法最终促使布莱希特“陌生化”(“间离”)表演方法概念的形成。布莱希特还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等文章,盛赞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其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元素。

日本、韩国、挪威等国学者也畅谈了梅兰芳与本国戏剧界不尽的渊源。

3梅兰芳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

研讨会之余,梅兰芳纪念馆为大家呈现了一台创新性的《琴芳梅兰》古琴、京剧跨界演出,该演出以梅派唱段结合古琴伴奏的创新性艺术组合,让两种“雅音”跨界碰撞,相互交流、融汇,以创造性的转换方式,让传统艺术在新的艺术语汇中获得充满东方情韵的盎然生机。

对于这台晚会的创意,出品人刘祯说:皮簧声腔高亢尖锐,历来以笛子、唢呐、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琴芳梅兰》演出则打破戏场伴奏的惯例,选取《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洛神》四出剧目的经典唱腔,经过重新编曲打谱,用琴、笛、箫伴奏,京剧清唱,再辅以小幅度的身段表演,通过文化讲解的方式,让两种典雅的声音艺术相互融合,迸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梅兰芳一生强调“移步不换形”,这台晚会也在以创新的形式,秉承着梅兰芳的艺术革新理念。

在古琴雅韵中,中外专家们欣赏了“梅兰芳”的唱腔之美、身段之美。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是从1986年开始到中国研究苏州评话的,以后每年都来一次中国。她甚至能够听得懂其中用苏州话表演的“白”的幽默之处。对于梅兰芳,她说,可惜自己没能看到他年轻时的表演。梅兰芳究竟有多美?对于易德波来讲,似乎是一个“谜”。但是京剧演员手与脚的姿态之美让她震撼,京剧缓慢而优美的身段动作更有利于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正是中国京剧与影视等写实艺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易感动观众之处。

“梅兰芳确实天生具有一种创造美的能力,当他翘起脚尖,水袖一掷,音发遏云之声,舞动惊鸿之态,便能构出中国舞台‘写意’式的典雅图景。其表演于细腻之中,佐以典雅,补以和缓,恰与古琴的中正平和之气韵,亮采润圆之音,有一脉相通之处。”刘祯讲解道。

欧阳予倩说,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一家美国媒体曾经这样评价梅兰芳:“在社会各界,每隔几年必定会出现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一次获此殊荣的,便是梅兰芳。”

1930年,梅兰芳访美前,这样表达此行的愿望和目的:

兰芳此去,或者能使西方的人们,认识我们中国戏剧的真相,在两国的文化上亦不无裨益。世界人们的眼光已渐渐集中到太平洋,艺术又何尝不如此呢?假使兰芳此次去,因艺术上的接触,得使两国民族增进些许感情,也就是兰芳报答国家社会以及诸公的一点微忱。

梅兰芳对于今天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刘祯这样评价道:梅兰芳已经离我们远去,作为20世纪伟大的京剧艺术家、一代文化巨匠,他开创了20世纪京剧表演艺术的新时代。他的思想、他的艺术、他的精神,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梅兰芳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杨岚

关键词:梅兰芳的大美世界 梅兰芳 中国 艺术 戏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