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吴祖光的重庆岁月

2018年11月01日 16:05 | 作者:​洪德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吴祖光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成名作《风雪夜归人》至今常演不衰。他1941年应重庆中央青年剧社邀请到剧社担任编导委员,1943年随《牛郎织女》的演出去成都,1944年再回重庆,在《新民晚报》主编副刊《西方夜谭》至1945年底,先后在重庆工作生活了近4年,时间虽然短暂,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戏剧创作走向高峰

1941年,吴祖光从四川江安来到重庆。来重庆之前,吴祖光就因《凤凰城》和《正气歌》两部抗战题材的话剧,被人誉为“戏剧神童”。1942年1月,身在重庆的吴祖光开始创作话剧《风雪夜归人》。为了便于写作,他请人专门制作了一个皮包,用来盛放写作用的稿纸、钢笔、笔记等物品。他把皮包夹在胳肢窝里,随身携带,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有空的时候就赶紧拿出来写。到了夏天,剧本就写完了,大约花了半年的时间。

《风雪夜归人》写的是京戏名伶魏莲生与官僚宠妾玉春的爱情悲剧,写得哀婉动人,充满浓郁的诗意。剧本完成后,吴祖光特地到夏衍家拜访,得到夏衍的许多鼓励。1943年1月,《戏剧月报》在第一卷第一期和第二期分两次发表了这个剧本。

1943年2月,《风雪夜归人》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公演,剧作因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性觉醒,叩问了社会的冷漠无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周恩来曾连看了7场,给予极高的评价。《新华日报》在半个月时间内连发6篇评论文章,足见其影响力。

《风雪夜归人》使吴祖光一举成名,这也是他戏剧创作生涯的代表作,标志着吴祖光的戏剧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率先发表《沁园春·雪》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赠送老朋友柳亚子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柳亚子展读之余赞叹不已,想把这首词拿到中共在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但《新华日报》的同志说,主席不想让年轻人知道他作旧体诗,只好作罢。

彼时,吴祖光正在重庆担任《新民晚报》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当他读到《沁园春·雪》时,不觉击节称赞。他从朋友处得到三份“咏雪”词手抄稿,竟然互不相同,经反复核对和整合,终于形成完整的版本。11月14日,《西方夜谭》副刊率先将此词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公开发表。他还在词后加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沁园春·雪》发表后,轰动山城,全国报刊竞相转载,甚至传到国外,出现了大量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诗词,要冒多么大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学界评价说:“吴祖光在关键时刻为共产党做了一次伟大的新闻包装。毛泽东这首词的作用堪比两万五千里长征。”

革命的“二流子”

1941年,在重庆的地下工作者唐瑜,盖了几幢竹木结构的房子,供爱国知识分子栖居。吴祖光在回忆“二流堂”的文字中写道:唐瑜最后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客厅和三间住室,装修比较考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碧庐”。

中共南方局以“碧庐”为联络进步人士的场所,给一批年轻而又居无定所的文学、电影、戏剧、美术家借住。当时20岁出头的吴祖光就经常到此借住,是“碧庐”的活跃人物。

1943年,重庆《新华日报》搞创办五周年纪念晚会,表演了一出改造“二流子”的戏。“碧庐”的文艺工作者对照自己,戏谑自己是“革命的二流子”,遂把借住的“碧庐”称为“二流堂”。重庆文艺界一时传为笑谈。


编辑:杨岚

关键词:重庆 吴祖光 吴祖光的重庆岁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