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马慧娟:文化站站长的“精神脱贫”梦

2018年11月05日 08:5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初中文化、农村妇女、常年用手机写作、6年摁坏了7部手机、写作100万字,作品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两登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舞台……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镇玉池村回族村民马慧娟的文学创作经历,也是她担任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的底气。

“可能人和人不一样吧,有的人看到漂亮的衣服会开心,而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最满足。”说起作为农村妇女为何会有一个“文学梦”,马慧娟的回答既朴素又真实。2001年,马慧娟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新的环境让她涌起了浓浓的乡愁,总想用文字将西北农村最真实的点滴记录下来。2008年,马慧娟用自己外出打工攒的钱买了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并用从侄子那得来的QQ号开始在网上发布文章。作为村里第一个有手机的人,大家都不明白马慧娟一个在家务农的妇女为什么要买这么奢侈的东西,又浪费钱又没用。可马慧娟就是觉得值,就是希望能用它联系起外面的世界。

从那以后,马慧娟在务农、打工之余,坚持用手机写作,在网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散文、随笔,还出版了多本文集。不仅如此,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到鲁迅文学院学习,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文学,让这个普通农妇的命运轨迹彻底改变。“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但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前村里没人觉得我写文章能有什么用,但现在他们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有别的可能。”马慧娟说。

但是,一个人走得再高也只是一个人的改变。马慧娟的梦想是让红寺堡镇的农民在文化上有更大的起色,使这里变成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地方。为了这个梦想,2017年,马慧娟应聘担任了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一职,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村里人实现精神脱贫,从而改变生活。

马慧娟介绍,红寺堡区是有着23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她所在的红寺堡镇也是其中有10万人口的最大的镇。这里的移民一方面因刚到新地方都忙着过日子,文化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和许多农村家庭教育一样,更多灌输给孩子的是要多挣钱而不是多读书的价值观。因此近几年虽然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层面却相对匮乏。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马慧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策划了首届农民阅读节,还组织了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农民写作比赛、小学生国学背诵比赛、“讲我的移民故事”比赛、读书故事比赛等等。马慧娟说,未来她还要组织农

民书法和文艺表演比赛。

除了举办各种比赛活动,马慧娟还依托家乡玉池村的农家书屋办起了读书社。读书社开始招人后,来了一位名叫苏发的妇女。这位50多岁的妇女很希望加入读书社,却告诉马慧娟自己并不识字。虽然办读书社的初衷是读书,但不识字怎么读书呢?马慧娟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让她加入。最后,在读书社吸纳的首批22个社员中,有20个是女性,且其中大约有一半人是文盲。“读书要从识字开始。”马慧娟下定决心要让这些农村妇女有机会接近文学。就这样,读书社变成了识字班,社里成立了互助学习小组,由识字的社员教不识字的社员。如今,苏发不仅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了不少汉字,并能顺利阅读大部分书籍了。“下一步,我计划在红寺堡区每个村子都成立读书社,同时在读书社里引进技能培训。”看到农村妇女对读书社的热情,马慧娟在未来的规划上也更有“野心”了。

从读书社到文化站,从全国人大代表到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乡村文化振兴、精神脱贫已经成了马慧娟更多的担当和责任。“盼望国家能继续加大对农村妇女工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专业人才能留在农村。”马慧娟说,希望全社会能形成合力,一起改变乡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困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文化站 精神 读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