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每天都在传承文化”

​ ——从《守望传统的价值》看传统文化研究与发展

2018年11月05日 13:40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如果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算起,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的学术历程已经走过了40年。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陈来鲜明的特点,正如他所说“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来新书《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陈来畅谈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往事。这本书是他的思想随笔集,从他1994年到2018年有关传统文化的阐释文字中采撷出的经典片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血脉,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其中学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来不仅勾勒了几十年中华文化的特点,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富有创建性的阐发,展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走势。

陈来在《守望传统的价值》新书发布会上

陈来在《守望传统的价值》新书发布会上

    《守望传统的价值》

《守望传统的价值》

好学深思与心知其意

1978年,陈来实现了两个跨越:一是从工科到文科的跨越,二是从工农兵学员到研究生的跨越。这一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师从张岱年、冯友兰先生,开启了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历程,并在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哲学博士。

在《守望传统的价值》一书中,陈来说:“我能够做出成绩来,最重要的还是继承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研究方法,即冯先生强调的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张先生强调的对原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与还原的精神。”

跟随中国哲学大家学习,无疑是宝贵的学术经历。张岱年先生是陈来的专业导师,他强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陈来将其称之为“八字真经”。在陈来眼里,自己作为张先生的学生,所学来的方法就是这8个字:一方面对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掌握其原来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用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把它一层一层讲出来,不能囫囵吞枣,说得糊里糊涂。这种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在中国古代叫做“辩明析理”。

与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因缘则是毕业之后。1985年,陈来博士毕业,系里安排他给冯友兰先生当助手,一直当到1990年冯先生去世。对于这段经历,陈来怀着感恩之心,因为“给冯先生做助手实际上就是向老先生学习的过程,这段学习时光是很难忘的”。

据陈来回忆,1985年他见到冯友兰先生的时候,冯先生眼睛已经不太好,看线装大字本也要凑近了看,到1987年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当时,陈来主要协助冯先生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如果有新写好的章节,他便拿回家看,待下次再去时跟冯先生讨论。比如关于“有无之辨”的问题,冯先生就接受了陈来的意见。

陈来对此总结道:“对中国哲学的解读、诠释等最基本的技术方法,都是张先生教的,我也自觉按照张先生的治学方法去做。后来进一步提升治学的眼界、胸怀,以及看问题的高度,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是我给冯先生做助手这几年学到的新东西。”

让陈来印象很深刻的是1988年,他请冯先生给自己命字,冯先生欣然应允。过了大约两个月以后,冯先生的另一位助手告诉陈来:“老先生给你写完了,写得很好。”给了他两页半很薄的400字稿纸,上面还印着“北京电车公司印制”。

这个字是“又新”,出典在《大学》,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往来”在《周易》里是一对哲学概念,“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来”概括地讲就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冯先生认为,以“来”字为名者,应以“又新”为字。这篇名为《为陈来博士命名为又新说》的文章,冯先生是用古文来写的。“中国古代有命字的传统,命字不仅要与其本名有关联,传统的儒者还要把对被命字者的德行与未来人生的期许包含其中。所以古代大儒如朱子、王阳明的文集中都有很多字序、字说,都是他们给学生命字时所写,以说明如此命字的道理。近代以来,这一类文字已经很少有人注意了。冯先生对传统很熟悉,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冯先生晚年一篇上佳的文字。”陈来说。老一辈学者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可见一斑。

在其后的学术生涯中,陈来又把自己吸收的学术营养传授给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陈来,他记得入学后,陈老师就讲了“八字真经”,这也成为哲学系学生们严守的治学方法。第一学期,杨立华上陈来的课,“课上主要研读中国哲学经典文献,对我们是特别基本的学术训练。这种研读不仅包含了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方法,更是对往圣先哲哲学精神的探索。”杨立华说,一学期课上下来感觉自己入门了,对“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有了某种领会,抽象的领会正是在具体研读中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让他受益良多。

学术的传统就这样传承着。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守望传统的价值 传统文化研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