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一百多年后,这些圆明园文物终于回家了

2018年11月06日 10:2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圆明园文物的百年劫难

如果没有19世纪在战争中被焚毁,类似文物或许今天还在原处,但战火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对于这些圆明园文物来说,劫难的开端是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法国军队率先抵达圆明园。现有资料显示,至迟到当年10月7日,法军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劫掠圆明园中的文物。随后赶到的英军在军官带领下也加入了抢劫。

有研究考证,英法军队当时抢走的主要是“体积较小、价值高的物品,像珍珠、宝石、玉器、金锭等等”。而随着小件贵重物品越来越少,抢劫对象的体量也愈发增大。

被抢劫之后,圆明园再遭“火劫”。

有中方记载显示,在英法联军抢劫的同时,圆明园周边已有小规模焚烧。但真正大规模的焚毁是当年10月18日英军纵火。因此,这一天也被后世认定为圆明园的罹难日。

这次劫掠远未将圆明园完全毁灭。清同治年间,朝廷还曾试图重修圆明园。

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圆明园的残存物件又遭到毁灭性破坏。

此后,圆明园接连被官僚、军阀、土匪、奸商长期破坏、盗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其石雕文物更是大量散失。

这期间,圆明园曾有相当一段时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陈辉介绍,那时一些周边的居民为了建房屋,从圆明园拉走了大量砖石构件。

在那个动荡年代,即便是园中的残垣断壁,也因疏于保护而越来越少、散落各地。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次展览中的“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回归的国宝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周边拆迁区回收砖、石文物8万余件,也曾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曾散落各地的圆明园文物渐渐回流,其中不乏珍贵文物。

以本次展览体量最大的“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为例,这件文物原为绮春园寄情咸畅亭内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构成。古人为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取“曲水流觞”之意境,在石座上凿出曲折的小水槽。

圆明园罹难后,该组构件流落至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1981年回归。今天基座之上的亭子已消失,只留下石质的基座。

另一件堪称珍贵文物的是圆明园“柳浪闻莺”坊楣,也就是石质牌坊上的一部分。

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题“柳浪闻莺”四字,另一面刻乾隆御笔“柳浪闻莺”诗一首,文字两侧皆雕花卉纹饰。1977年,北京大学将这件坊楣捐赠给圆明园管理处。

而最近两件回归的圆明园文物是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刻石。由于两件文物还在修复,其复制品亮相本次展览。

在圆明园罹难158年后,这些文物作为展品终于回到了故园。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圆明园文物 回家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