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医工结合:助力医学科技创新

2018年11月14日 09:01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彩C2018-11-14zx501_P_1_391_554_1115_1097

令狐恩强(前排中)向外国专家教授消化内镜隧道技术

“我一直有个愿望,能够与业界专家一起推动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这也是我每年组织召开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学术年会的初衷。”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委员会2018学术年会上,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强向记者感慨。

这也是众多医学专家的愿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在众多学术交流会议上都曾表示,作为世界上拥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最多的国家,我国并不缺乏医学创新的理念,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创新仍然是短板,这也制约了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

超级微创是医学理念的里程碑式革新

医学创新,一头连着临床,一头连着工业生产。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我国临床医学专家提出的一些创新理念和技术方法,已在某些领域领跑国际。“比如消化内镜隧道技术(DETT),不仅让中国的内镜技术实现了从‘微创’到‘超级微创’的突破,其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每年都有大批国外专家慕名前来学习。”令狐恩强告诉记者。

超级微创,也是医学理念的里程碑式革新。

据令狐恩强介绍,十几年前,在微创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时,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的治疗主要依靠开胸外科手术。这种手术模式创面大、出血多、恢复慢,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身体美观和心理状态,因而被很多患者所排斥。

与外科手术比较,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医疗技术。随着临床医学与迅速发展的光机电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科学等领域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多的消化道手术可在内镜下完成,该手术方法也进而成为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内镜微创技术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虽然直接减小了创面、缩小了患者腹部的伤口面积,但在手术过程中仍然要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切除部分器官,比如要切掉患者的部分胃或者一段肠,以此来治疗病变。而这些被切除的器官,可能对患者此后生活带来重要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这种方法仅切除患者病变而不切除患者脏器,从而让患者恢复更快并保留各器官原有的功能。”令狐恩强向记者强调。

实际上,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命名并完善的消化内镜隧道内镜技术治疗学,就是超级微创手术中的一类。该手术方法在2009年被定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直接推动了中国内镜技术与临床能力的提升。

为什么会提出超级微创手术的理念呢?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令狐恩强带来了更多反思。

“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让人振奋。比如在医学上,各种先进医疗器械的使用,极大地缩短了医生的手术时长,一个阑尾切除手术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但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认识并没有与科技发展完全同步,比如阑尾,有很长一段时间医生认为其对人体没有多大作用,但现在则证实阑尾其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实际上,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赋予了每一个器官自有的功能,现在我们的医学还不能完全阐明每个器官的全部功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超级微创技术,正是保留患者器官的医学理念和技术革新。”令狐恩强意味深长地向记者表示。

医研企融合才能加速医学科技产品创新

就医学的发展而言,理念革新通常也需要技术工具的支撑,这正是李兆申和令狐恩强多年呼吁“医工结合”的重要原因。

以内镜隧道技术为例,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从食管早癌应用到胃早癌、结直肠早癌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并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

“但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在早期常常是无症状的。比如胃癌,患者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去就医时,肿瘤常常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实际上,90%以上的早期胃癌是可以治愈的,而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的预后则非常不理想。所以,我们要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要将此类疾病的发现提早至无症状期,这就需要推广消化道肿瘤的科学筛查。”关于筛查,令狐恩强介绍,许多人一提到插管胃镜就会心生恐惧,甚至在明显感觉胃部不适的情况下依然拒绝胃镜检查,进而错失了胃癌早期诊断的时机。

“现在,磁控胶囊胃镜可以解决患者惧怕插管胃镜的苦恼。我国原创的高端医疗器械——安翰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实现了受检者只需用水吞下一颗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胶囊机器人,即可接受无痛、无创、无麻醉的胃镜检查。医生只要通过精准控制胶囊在胃内的运行轨迹,就可对人体胃部进行系统完整的检查。”令狐恩强向记者解释。

内镜医师严重短缺,也是令狐恩强推荐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胃癌患者约占全球胃癌患者的60%,要降低胃癌发病率,国际经验就是提高筛查率。可利用传统的胃镜筛查,内镜医师从阅片到明确一个患者的诊断,一般需要2小时左右的时间,但利用跟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的磁控胶囊胃镜检查,机器人检查、阅片加上医生审片诊断仅需要15分钟就可以完成。并且,临床培养一名内镜医师大约需要15年时间,而培养一名可以操作磁控胶囊胃镜的技术人员,几个月就可以了。”在令狐恩强看来,利用磁控胶囊胃镜技术之类的高科技,可以大大缩短临床医生的工作量,从而把医生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临床研究,以寻求更多技术突破造福患者。

“实际上,目前除了磁控胶囊胃镜之外,我国临床广泛使用的消化道内镜仍基本上被国际品牌所垄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患者的就医负担。所以我们每年执着于举办消化内镜创新年会,不只是要交流理念的创新,更希望推动产品的创新,这才是医工结合的最好体现。当医研企在同一个平台上致力于医学科技产品的研发,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产出。只有我们拥有更多核心的、原创的高端医疗器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要,才能从医疗领域提升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令狐恩强强调。

我国亟待补上医学精工人才短缺的短板

但医工结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

受限于我国医研企融合发展的程度,以及目前我国精密工业的发展水平,我国临床医生医学创新理念的成果转化速度和概率,还受到很多制约。

“在国际上,医研企融合发展的模式,一般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提出创新理念,然后由研究机构或企业完成专利申请,并以医生的最大满意度做成样品,最终专利属于医研企几方共有。但我国的临床医生与研究机构或企业还没有实现密切的融合发展,医生的很多临床创意并不能被转化成产品。另一方面,即便医生和企业之间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受限于我国精密工业发展的水平,企业生产的产品常常还不能达到医生的满意度。”令狐恩强表示。

以令狐恩强的一项专利为例。该专利产品涉及精密的自动化雕刻技术,目前委托国内的一家大型企业在生产,但至今10个月过去了,产品的误差都超出了允许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影响了该专利的产品化速度,也影响了人们使用新医疗技术的时间。

“实际上,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钟表一样,都需要精工设备和精工机械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所以我们重视医学科技的发展,要实现高端原研医疗器械产品的诸多突破,除了要重视并加强医工结合,还需要特别重视精工人才的短缺现状,并尽快补上这一短板。”最后,令狐恩强建议。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工结合 医学科技创新 超级微创 令狐恩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