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萧红与塔斯社重庆分社

2018年11月15日 11:29 | 作者:颜坤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38年12月22日萧红(右)与张郁廉拍摄于重庆枣子岚垭塔斯社楼下。

1938年12月22日萧红(右)与张郁廉拍摄于重庆枣子岚垭塔斯社楼下。

1938年9月中旬,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著名女作家萧红,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从武汉来到重庆,不久就到远郊的江津白沙镇,投靠东北作家、友人白朗、罗烽夫妇,在那里等待生产。11月下旬,萧红在白沙产下一子,不幸夭折。12月初她离开白沙返回重庆,和日本友人池田幸子同住在米花街(今称八一路———作者注)一小巷深处,开始了她与塔斯社重庆分社的一段渊源。

接受罗果夫采访

抗战时期,苏联塔斯社重庆分社坐落在重庆市区学田湾枣子岚垭。1938年12月22日,塔斯社记者、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罗果夫,欲慕名采访新近返回重庆的萧红,萧红应邀来到塔斯社重庆分社。

罗果夫想从萧红那里了解她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情形、鲁迅与瞿秋白的交往与友谊、写作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生活与创作应注意些什么……萧红向罗果夫讲述了她和萧军与鲁迅相识的经过,讲述了她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自己的成名著——小说《生死场》的过程,并回答了罗果夫向她提出的问题。因为,两年多以前苏联就翻译出版了萧军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萧红说,她和萧军的小说在上海问世,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当年,萧红和萧军是夫妻关系出现在鲁迅先生面前的,因此,面对罗果夫的提问她无法回避萧军,虽然她与萧军最后劳燕分飞,但在罗果夫面前,她仍将萧军称为“我的第一个丈夫”,平静地向罗果夫讲述了她和萧军当年在鲁迅身边的一些往事。

萧红还向罗果夫讲述了她所知道的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以及其他左翼文化人和鲁迅的来往。罗果夫又问萧红,还有谁比较了解鲁迅的生平?萧红建议他去采访鲁迅的两个弟弟,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蔡元培,学生韦素园、孙伏园、许钦文兄妹;此外,还有作家台静农以及俄文翻译家曹靖华等。

很显然,罗果夫的这次采访,大约是为其写作鲁迅的生平传记做准备。据说,后来萧红曾以回忆录的形式印行过他们的谈话,这是篇幅不大的单行本,印数不多,连罗果夫也没有保留一册。罗果夫回国后,写了一本题为《回忆我搜集鲁迅材料的时候》一书,他在书中也披露了这次对萧红采访的详细内容。

与老同学重逢

萧红来枣子岚垭接受采访,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邂逅了中学同学张郁廉———罗果夫与萧红之间的翻译。

张郁廉从小被寄养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白俄家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1928年至1930年,萧红和张郁廉二人同时在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就读,是上下届同学,在校期间两人略有交集。萧红中学没有毕业,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一路走来,后在鲁迅的奖掖和扶持下,登上了中国文坛。张郁廉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参加了1935年北平学联发动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因为俄语娴熟,先后在中央社、塔斯社从事新闻采访和翻译工作,是我国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老同学意外重逢,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两人倾诉完衷肠之后,就在塔斯社这幢石块砌成的两层洋楼前拍照留念。

这一天,正是萧红生了小孩刚过满月的时候,所以照片中的她,神色显得有些浮肿憔悴,还要张郁廉略微扶持一下。这张照片,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葛浩文的著作《萧红评传》(台湾:时报出版社,1980年6月出版)里,但书中只是简单说明“萧红与其哈尔滨女中同学(1939年摄于重庆)”,没有写出“哈尔滨女中同学”的真实姓名,以致后来被误传为“张玉莲”;且注明的拍摄日期也是错的。

这张萧红在塔斯社重庆分社与同学张郁廉合影的珍贵照片,对研究萧红在重庆的一段经历,研究她当时的社交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把萧红介绍给苏联读者

1939年10月,苏联大使馆为纪念十月革命,要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会在枇杷山苏联驻华使馆内举行(大使馆建筑物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重庆中俄友好医院内,也就是重庆市人民医院第三院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注)。萧红和端木蕻良应邀参加,他们特地从北碚赶到重庆,住在一家旅馆里。他们之所以受到邀请,是因为著名作家、翻译家曹靖华向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的举荐。

曹靖华专程来旅馆看望萧红。见到曹靖华,萧红感到高兴和亲切,因为他是鲁迅先生的朋友,萧红曾读过他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深受感动;而且,他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跟中国文艺界没有太多的联系,至少不是萧军小圈子内的朋友,所以,萧红向他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畅谈了个人经历和所受的委屈。曹靖华感叹道:“认识了你,我才认识了生活……以后不要再过这种生活了!”“然而当萧红准备和T君(即端木蕻良———笔者注)去香港的时候,曹靖华先生没有肯定地说:‘你不要去,想法在重庆住下来休养吧!’据C君(即骆宾基——笔者注)说:‘只要他这样说一句,萧红就会留下来的。’这是萧红逝世前向他不止一次表示过的遗憾。”(骆宾基:《萧红小传》)但曹靖华后来却对朋友们谈起:“如果萧红听我的劝说,也许她还能看到东北光复、祖国解放,也能重回呼兰河,见到故乡的大豆、高粱……”

一年前的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罗果夫,如今已是苏联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著名的汉学家,他想给苏联读者译介一批中国的抗战文学,于是请中苏文化协会的曹靖华为他介绍作家和作品。曹靖华向他推荐了萧红和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说他们率先在中国文坛发表抗日文艺作品。其实,罗果夫一年前就与萧红相识了。

于是,在萧红和端木蕻良的协助下,罗果夫翻译了他们的小说;萧红在重庆撰写的、以歌乐山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莲花池》、端木蕻良的《风陵渡》,被罗果夫收录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中(其余六篇是: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被占领的城市中》、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灯笼的故事》、司马文森的《栗色马》)。因此,罗果夫也成了将萧红和端木蕻良的作品介绍给苏联读者的第一人。

1939年12月24日,罗果夫最后一次见到萧红,数日后他便回国了。罗果夫途经新疆迪化(即今乌鲁木齐)时,遇见了茅盾,他们谈到了萧红和端木蕻良。此事,茅盾在1940年3月28日给诗人蒋锡金的信中曾有提及:“罗果夫路过这里时曾与晤谈,彼时端木和红姑(即萧红)尚未赴港,罗于端木、红姑皆赞许……”

(作者系文史作者、重庆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萧红与塔斯社重庆分社 萧红与塔斯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