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你真的了解八大山人吗

2018年11月20日 11:2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甲申之变,明清易祚。

闻知国难,天下文人士子、官宦达贵或舍身取义,或披发避世,或甘为贰臣……一时间,众生百态,冷暖炎凉,尽在其中。

而朱明王孙,由养尊处优之宗室子弟,顷刻沦为四处躲藏的新朝钦犯,且又举兵无力,降顺不得,为求活命,只得隐姓埋名,窜伏山林,躲避追杀。

当中,尤以八大山人,本是王孙,而后出家、佯疯、还俗、颠沛流离中成长为书画宗师的传奇际遇,至今为人所乐道。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年)

八大山人(1626—约1705年)

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传綮,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等,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1’

真实的八大山人

学界关于真实的八大山人,可谓众说纷纭。

盖缘于其身份敏感,传记题签等寥寥又讳莫如深,且经历坎坷,其生平也甚难稽考。而后随着《个山小像》的发现,八大的过往,方才渐渐清晰。

《个山小像》八大山人生平唯一画像

《个山小像》八大山人生平唯一画像

1、 《个山小像》中题跋:

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

由“时年四十有九”可知,八大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丙寅),其中“个山小像”,字迹古朴典雅,为篆书,其余为行草。

2、 另有一跋: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白刃颜庵,红尘粉。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矣夏离炎,大莫载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於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馀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

“个,个无多,独大”,由此可知,八大山人早前字号中“个山”、“雪个”等当中“个”的意义即为“个无多,独大”。

“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其中“辋川王”即唐代诗人王维,“鉴湖贺”即唐代诗人贺知章。“清”为古雅,“韵”为韵调。由此可知,在刘恸城眼中,八大的诗文不减王、贺二位唐代大家,且八大所作诗文亦甚喜盛唐,否则也不会与之相较。

而八大“复书”此赞,必是认可该说。该题跋分两段,书体分别为草书、行书写就。

3、 亦有饶宇朴题跋:

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孙也。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矣。间以其绪馀,为书画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予常谓个山子,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为古人所缚,海内诸鉴家,亦既异喙同声矣。丁巳秋,携小影重访菊庄,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齐己目我矣。咦!裁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德钁头边事在瓮里,何曾失却?予且喜!圜悟老汉,脚跟点地矣。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

“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孙也。”,明确可知,八大山人为朱多炡之孙。

朱多炡,弋阳僖顺王曾孙,封奉国将军,字贞吉,号瀑泉。能诗工书,行草宗米,杂以古字,自成一体。精绘事,见古人墨迹一再临之,如出其手。山水得二米家法,花鸟及传神均工。

“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即1648年,八大出家,1653年,师从耕庵老人。

“为书画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可见八大书画诗文奇绝。

“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为古人所缚”,可知八大山人书画诗文,取法古人,且不为古人所缚。“海内诸鉴家,亦既异喙同声矣”,可见“海内诸鉴家”对于八大的作品也是十分推崇。

饶宇朴的题跋上,有一朱文印章为“西江弋阳王孙”,也是八大身世佐证。

4、 彭文亮题跋:

个翁大师像赞。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湖西彭文亮。

“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其中“瀑泉”即朱多炡,“故侯家”即皇家王孙,“九叶”即指八大为宁王朱权的九世孙。

“草圣诗禅随散逸”,可见彭文亮对于八大的诗文书法,推崇至极,誉为“草圣诗禅”。

5、 蔡受的合行文题跋,应为“木、火、土、金、水”,实际上是暗指八大的出身为皇家宗室,缘于朱元璋的后裔均以五行交替命名。

其余八大的题跋,书体有隶书、楷书、行楷。篇幅所限,不再赘言。

‘2’

八大山人的诗文书法

在《个山小像》中,关于八大山人的书法诗文,赞誉之声甚多。而且,八大自身的题跋,也运用了各种书体,分别有:篆书、行草、草书、隶书、楷书、行楷等,可见其书法风格多样。

从题跋中,八大对于各类书体,均是得心应手,楷体有欧阳询韵味,行书或宗黄庭坚、董其昌一脉,隶篆,碑学金石味不乏,草书走笔流畅,深得法度。

所以,对八大山人书法评价如“为书画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海内诸鉴家,亦既异喙同声矣”、“草圣诗禅随散逸”……

而其取径古法,却并未拘泥,如跋中所言“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为古人所缚”。所以八大的书法后来才能形成独特面目的“八大体”,融晋、唐、宋众家书法于一炉,寓隶篆于行草,结构奇特,提按以淡墨,线条圆转,看似夸张,却又错落有致。

此外,八大的诗文,虽然流传不多,但是造诣匪浅,不减王维、贺知章,如“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

此外,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能诗工书,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因此宗室出身的八大,无论书法亦或诗文流派观点,自然不免受祖父辈的影响。

而朱多炡与王世贞、李维桢、汪道贯等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流派中的文人交往颇深。

王世贞更曾评价朱多炡“诸体之作,五言极古雅,有建安风”。《壮陶阁书画录》卷一著录王世贞藏王献之《送梨帖真迹卷》,后有观款云:“万历甲申中秋,沛朱多炡、郢李维桢观”。

事实上,明代“后七子”中李攀龙、谢榛等人也主张以“雅”为尚。

上文题跋中,可知八大山人的诗文,气清而调雅,堪比王维、贺知章,可见其诗文主张与祖父及“后七子”流派是一致的。

同时,从目前所知的八大书法作品,唐代诗抄所占比例甚多,可见八大心中甚为推崇唐诗。而且,八大曾于《河上画图》后自题“河上花歌”,提及“万一由拳拳太白。太白对予言”可知,八大还想象唐代“诗仙”李太白与其对话,彼此高谈阔论。

综上,八大极善书法,且诗文推崇盛唐,契合“后七子”所提倡复古主义。

‘3’

八大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

“后七子”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褒赏,声价骤起。

复古运动,持续时间甚久,八大亦受影响,曾书二人诗文,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行草书王世贞《《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诗,且尺幅甚大,极为罕见。

八大山人 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

八大山人 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

187. 5×91 cm.73 7/8×35 7/8 in。约15.4平尺

立轴 水墨纸本

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

题识:

百里初分上谷城,傍临易水接燕京。地偏侠客风犹在,天近郎官宿转明。北阙青云悬舄影,西山白雪入琴声。知君三異寻常事,何限当年卓鲁情。八大山人书。

钤印:

八大山人、何园、遥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40、42、39印,269页)

鉴藏印:

区瑞堂家珍藏

出版:

1。《八大山人书画真迹》第二集,上海美术工艺制版社,1926年出版。

2。《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一册,123页,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说明:

据《八大山人书画真迹》第二集载,此件为清道人李瑞清(1867-1920)旧藏。

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人物,又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以期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之局面。

其为官任内,亦政绩卓著,却不贪权恋栈,因不满上司倨傲,而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

关于《送耿蠡县之官》,笔者尝释义一二:

百里初分上谷城,傍临易水接燕京。地偏侠客风犹在,天近郎官宿转明。北阙青云悬舄影,西山白雪入琴声。知君三異寻常事,何限当年卓鲁情。

蠡县,古称上谷。易水在北,发源于易县境内。郎官宿则如汉书所言,上应列宿,出宰百里。北阙原则萧何治未央宫而立北阙,后为朝廷别称。舄影,《后汉书》有载,王乔为叶令,入朝数,帝令太史候望,言有双凫飞来,乃举网张之,但得双舄从东南来。琴声,宓子贱曾任单父宰,单父鸣琴而治。卓鲁,分别为卓茂、鲁恭。卓茂爱民如子,官吏信服,后为太傅;鲁恭重以道德风尚教化,有“鲁恭三異”之说,即蝗不入境、化及禽兽、竖子有仁心。

诗文所言,吏治清明,天下太平。

八大书其作《送耿蠡县之官》诗,实则既喜复古之风,又仰“后七子”先贤洒脱之性情,更为深刻者,即事实上,八大“少为进士业,试辄冠”,曾以宗室子弟参加科举,并名列榜单,可见八大少年怀志,有以跻身北阙之愿。

后来困于时运不济,天下动荡,八大只得削发为僧,以避锋芒,然而八大最终选择还俗,守禅而至脱禅,足见内心鸿鹄之志并未消失,只是隐于心中,不为人所知罢了。

而且,这样的一个太平天下,也是八大可望而不可得之夙愿。常年的隐姓埋名,常伴青灯的过往,八大对自由身的向往,何其强烈。

饶宇朴题跋中,有提及八大重访菊庄时,对其所语:“兄此后直以贯休、齐己目我矣。”

试想,贯休、齐己二人,皆为高僧,又擅诗文,同时经历朝代更迭,这一切与八大何其相似。贯休、齐己二人,虽皈依佛门,仍钟情吟咏,还可以云游各地,后世享誉盛名。八大内心何曾不想亦如此。

只是对其而言,自由太远,太难。笔者尝想,八大后来佯疯,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也是为己寻得解脱,真正得到自由的方式而已。如果仔细端详《个山小像》中的八大模样,亦可窥见其虽面容清瘦,却有一丝不易觉察之坚毅与隐忍。

此轴书法,以藏锋书写粗细均匀之线条笔划,字内空间宽阔,行笔圆转流畅,诚可谓之字外有象,象外有字。而且整卷书法,收驰有度,笔墨虽淡,看似无提笔按捺,却一气呵成,厚实如钉,犹如枯木有春,骨中有气,全无拙顿,实是典型八大晚年书法风格。

款识“八大山人书”,及钤印“八大山人、何园、遥属”,照其年谱,可大致推断该作应为1700年左右而书。

款识:

《送耿蠡县之官》诗,款识:八大山人书

《送耿蠡县之官》诗,款识:八大山人书

钤印:

钤印: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

钤印:八大山人、何园

钤印:遥属

钤印:遥属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40、42、39印,269页

据《八大山人书画真迹》第二集载,此件为清道人李瑞清旧藏。

据《八大山人书画真迹》第二集载,此件为清道人李瑞清旧藏。

李瑞清(1867-1920年),教育家、美术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字仲麟,号梅庵、梅痴、自称梅花庵道人。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李为张大千恩师,与曾熙、陈半丁等深挖八大等艺术造诣,鉴藏八大、石涛为一时之风,影响至今。

八大还曾同时期行草书王世贞《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诗,文字与《四库全书》本《弇州四部稿》略有出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钤印一致。

八大山人书王世贞《弇州山人诗》

八大山人书王世贞《弇州山人诗》

此卷风格,同样行笔险绝,错落有致,结构奇特,取势造势浑然一气。

‘4’

结语

相较于八大绘画中白眼向人的孤高桀骜,其书法背后的情感,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心境,只得借他人之语,这种凄苦与无奈,却又充满着笃定与内敛。

此卷八大行草书李攀龙《送耿蠡县之官》诗,对于研究八大的生平,及文学流派,乃至于其历经坎坷的人生际遇后形成的书风,有着重要意义。

而如果能够窥见书法背后,八大对太平自由的渴望,则更臻意蕴,此亦是古今文人墨客所追,也可还原真实八大:“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纵观八大,从拔剑而起的年少冲动至山河易主的神伤,而后自嘲“羸羸然若丧家之狗”,终于醒后欢歌,筑“寤歌草堂”,肆意无惧。

是以,哭之笑之,从此,物我两忘,万籁寂静。


编辑:杨岚

关键词:八大 八大山人 书法 诗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