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分层治理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8年11月23日 16:34 | 作者:韩博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与会者围绕“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回顾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发展历程,或许能找到一些思路,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做好准备。

如果按互联网治理主体进行划分,互联网全球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的技术治理阶段,1998年至2013年美国管辖下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治理阶段,2013年“斯诺登事件”之后则进入了互联网全球治理阶段。与此相对应,互联网全球治理理念也经历了从技术治理、产业自治到多方共治的转变。互信共治理念的形成,正是第三次变革后的一大进步。

早期互联网诞生于技术专家之手,其治理理念是技术导向的,认为互联网是现实世界之外的“飞地”,通过技术中立性设计能保证互联网的稳定与发展。但是,这种理念具有主观随意性,因为技术人员有极大的权力。有一个著名的案例:1998年1月,互联网早期域名服务器管理者Jon Postel教授绕过美国政府,直接给12个根域名管理员发送私人邮件,让他们对各个根服务器重新指向,将总根区服务器变成了自己管理的根服务器。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

1998年,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成立,标志着互联网治理主体从“技术达人”变成了组织机构。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核心是让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委员会制定具体规则,其最大特点是政府与企业、技术团体、用户团体的地位相等。这种治理模式仍未脱离早期技术治理的自由主义思想,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政府参与,相信通过产业自我规制就能护航互联网发展。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当年,微软、谷歌、雅虎等互联网标杆企业纷纷深陷“棱镜门事件”,事实上证明了商业力量从本质上无法保证绝对中立,政府的力量不可替代。政府在互联网治理中的参与再次被重视,在不同领域、由不同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的多方共治理念,开始得到更多的支持。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倡的“互信共治”,是对“多方共治”的进一步升华。它着重强调互联网共同治理中最重要的信任问题,倡导以信任为基础,达到“减少摩擦,劲儿往一处使”的和谐治理境界。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参与,在参与中实现互信,而分层治理,是我国推动互联网互信共治的可选方向。

如今互联网治理日益复杂,涉及基础、逻辑、应用这三个层次,包含物理设施建设、软件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每个层次、方面中,各主体能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采用分层治理的方法,让不同主体在不同层级发挥自身优势,才是资源的最优化。中国互联网共治体系应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党中央这个同心圆的基础上,理清各主体权责界限,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共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方面,“双手并行”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不二法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实现资源整合、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主管部门要针对媒体产业的价格水平、价格结构等方面做出政府规制,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产业竞争活力,疏导市场运作方向,最终实现政府规制的产业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要重视民众参与。要重点培育“专业性用户”,即拥有自主判别力且互联网运用能力较强的用户。具体来说,应设计选拔机制,保证其代表性,同时为其设置专门课程,提供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平台与机会。

互联网如水,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状态下,互联网“利万物而不争”,但一旦搅动起来,互联网就会波涛汹涌。通过“互信”管住天上的风,通过“共治”管住水底的流,互联网这潭清泉才能润泽万物,源远流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互联网 治理 共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