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刘亚东:除了核心科技,我们还缺什么

2018年11月23日 17:16 | 作者:刘亚东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刘亚东 整理:徐蓓

编者按:近日,“陆家嘴金融+科技沙龙”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发表了题为《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科技创新》的主旨演讲。科学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就是认真、严谨、细致,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还表现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脚踏实地、不懈探索、持之以恒。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使中国早日实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这些成就举世瞩目。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5676.7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13%,已经超过欧洲15国的平均水平。另外,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超过13.6万家。

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高。航天航空领域“天宫”、“神州”系列等取得了重大成果;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主网的新时代;“蛟龙”、“深海勇士”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深海装备领域取得了功能化的布局;基因编辑在地中海贫血治疗方面取得了一流的成果;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设备完全国产化,四级实验室实现了自主化的设计。在多光子纠缠、量子星际通信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性的原创性重大突破,量子调控世界领先。上海光源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全球瞩目,为我国向世界科学中心迈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基础研究方面,2017年的经费投入是976亿元,占研发经费总量的5.5%,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2016年我国的研发人员已经达到387.8万人,居世界第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及教育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深入实施,培养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第二,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项推动重点领域加速发展,比如5G新型网络构架技术纳入国家标准,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成功试飞。在支撑重大工程和重要活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现在的高铁里程总数已经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商业运营。超深水半潜式蓝鲸系列钻井平台成为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之一。

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新动能快速成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了6亿千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22.6万亿元。

第三,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了排头兵和先锋队作用,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美日等国值得学习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在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10月,美国第三大新闻期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2018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在该榜单排名前十的12所大学中(其中3所并列第10),美国大学占据10所,而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大学分别是清华(第64)和北大(第65)。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2000强排行榜”上,前十大顶尖科技公司中,美国占据了7家,它们是苹果、微软、Alphabet、lBM、英特尔、思科和甲骨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90%以上的应用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硅谷的技术支持。

美国拥有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包括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力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橡树岭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阿贡实验室等。在军工、航空航天、医学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美国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

美国不曾有人号令“产学研相结合”,但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产学研以及风险投资好像受到魔力的驱使,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起。美国的大学与工业企业互相联合的趋势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这些科学工业综合体以强大的科研产出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更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强化美国在科技实力方面的霸主地位。

再说一下日本。

不久前,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世纪以来,日本已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日本曾在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现在时间没有过半,但完成的任务已经过半。在全球大学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方面,日本的大学也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诺贝尔奖并非以促进生产力为目的,但是对技术创新派生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每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背后几乎都对应着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以大家关注的半导体芯片技术为例,半导体芯片包含19种必需的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而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等14种材料上均占50%及以上的市场份额。2015年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布了全球企业创新排名100强名单,其中日本企业有40家,竟然超过了美国的35家,而此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英国《经济学家》发布的《2015年国家创新质量报告》显示,美国第一,英国第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近些年来日本的创新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力投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关于研发投入,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这些事实都表明,日本从国家层面到企业都高度重视技术研发。

除了美国和日本以外,还有许多国家在若干科技领域领先中国,值得我们虚心、认真学习。

不能自己生疏了“手艺”

从今年4月19日到7月3日,《科技日报》推出了“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栏目,一共35期,我们对各个行业的35项“卡脖子”技术做了全面的报道。必须承认,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中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技术水平基本形成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格局,现阶段仍以跟跑为主。在参与调查的1346项技术中,有219项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404项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或差距不大,还有723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处于跟跑阶段。

中国的核心技术短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工业制造、信息技术、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物医药。在强调合作共赢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搞清楚哪些技术可以和别人共同开发,哪些可以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哪些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哪些今天不得不引进但将来要实现国产替代,哪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攻关并取得突破。应该把有限的力量集中用于实现有限的目标。

就中兴事件来说,如果中国也有足够多的核心技术被美国使用,情况就会大不一样。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单方面地依赖美国,在技术方面有求于美国。从经济的角度讲也是如此,今年7月9日美国CBS新闻网刊登了一篇报道,来自3所美国大学的3位学者算了一笔账,一部在中国完成组装、然后运往美国的出厂价为240美元的苹果手机,美国商务部会将240美元的出厂价直接算入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这240美元中有超过一半的价值被苹果公司等提供专利核心技术的企业赚走,中国真正从这部手机中赚取的只有区区8.46美元。所以,越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创新,就越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能让自己生疏了“手艺”。只有积攒了足够的筹码,才能和对方平等地交换。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条既不排斥“拿来主义”,又强调以我为主的知易行难之路。它是开放的,鼓励合作共赢;它又是自主的,体现自己的意志和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成果画等号

说起科学,人们很容易理解成科学知识,其实它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统领,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我认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造成的。

以科技界为例,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乏善可陈,还伴随着一些学术腐败、造假等丑陋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科学精神的缺失不仅影响科技界,而且还影响到全社会。比如,网上与健康有关的谣言层出不穷,特别容易流传。

此外,诚信缺失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其实始作俑者也是科学精神的缺失。能够订约和守约的人,必定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而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又必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么,什么才能造就独立人格?古希腊人给出了经典的答案:科学。所以,科学精神和契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是人类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一种精神和思维方式,由科学性质决定,并体现在科学活动中。一方面,它能够规范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它又能渗透到社会公众的意识的深层。所以,弘扬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它关乎国家经济,关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它是不可或缺的。

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第一,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成果画等号。从长远看,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肯定是正相关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一定。缺乏科学精神的支撑,或许可以暂时取得一些科学成果,但是注定不会走得久远。第二,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家画等号,即便是一位顶级科学家,也不能成为科学精神的化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外国技术,但是总体来说对所引进技术进行的消化吸收做得不够多,也不够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科学技术的引进态度影响了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日本和韩国,他们用于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比是1比3,花1元钱引进技术,要花3元钱消化吸收,高的甚至达到了1比7。而我们国家相反,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比例是3比1,因此,日本和韩国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我们更多是奉行“拿来主义”。因此,离开科学精神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是走不远的。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求真务实、批判质疑、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等等,但是其核心和精髓是批判质疑。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批判;但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它是建立在对科学规律系统、完整把握的基础上,在正常中发现反常,在天经地义中发现大谬不然。同时,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不代表一贯正确,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但是中国科技界缺乏这样的学术文化,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缺乏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

科学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就是认真、严谨、细致,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意味着不是把从事的劳动当成赚钱的手段,而是以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重视细节,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与这种科学精神相对的,就是凡事追求“差不多”的态度。

科学精神还表现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脚踏实地、不懈探索、持之以恒。浮躁和浮夸是目前中国科技界的流行病,一些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今天,任何国家想在关键领域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之,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使中国早日实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科学 精神 美国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