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哈斯塔娜:事业无悔 追求不懈

2018年11月26日 08:58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我是草原的女儿,锡林郭勒的苍天厚土养育了我,世代传承的草原文化哺育了我,乌兰牧骑精神始终召唤着我。我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有一年多了,这一年我们满怀着自豪和自信,在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再出发。作为这支文艺轻骑兵中的一员,回顾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感触特别深。

14年前,我从家乡镶黄旗来到邻近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工作,踏上了事业的起点,从此走上了文艺为人民的阳光大道。对于个人来说,“艺为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无可厚非,但对于我们乌兰牧骑人,“艺为人民”才是此生无悔的追求。坚守什么方向很重要,在从艺悟道过程中,我逐步懂得了这些道理,但要切实做到、努力做好很不容易。

我的舅爷、舅奶奶是旗里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我表哥也是乌兰牧骑队员,他13岁就考进队里。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除了听收音机没有太多文化活动,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多。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映时,大家都追着看。当时牧民能接触和融入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乌兰牧骑的下乡演出。我和姐姐跟着爸妈坐马车去看过乌兰牧骑的整场演出。在家乡上学的暑假寒假,还经常去乌兰牧骑院子里跟他们接触,看他们排练,也跟着一起练过功。就是在那时候,我萌生了当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愿望。1999年我考上乌兰察布盟艺术学校,完成了4年的舞蹈专业学习,2005年如愿考进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真正成为一名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乌兰牧骑节目小型化是主流形式,题材当地化是对内容的基本要求,农牧民喜欢什么,我们就尽力自编自创提供什么。我是舞蹈演员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舞蹈编创训练,但看得多了,想得细了,就对编创产生了极大兴趣。2010年开始,我多次去蒙古国学习传统舞蹈贝勒格,这是一种生活气息浓郁的民间舞蹈,属于各个民族都有的“土风舞”。从那时起我一直琢磨这种舞蹈的一招一式,摸索更好的表达方式,想在贝勒格和现代蒙古舞的结合上下一番功夫。到2013年,幸运降临,队里扶持我创作出第一个作品——男女群舞《塔牧沁牧歌》。虽然略显稚嫩,总算是有了自己编排的舞蹈作品。接着几年里,女群舞《祈》、女群舞《牧羊姑娘》、独舞《梦中的额吉》等舞蹈相继被编创出来,在表演中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多次获奖。

2017年,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兰牧骑诞生60周年之际,我们乌兰牧骑队员以书信的形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予以回复。这是我们最为荣幸、最为兴奋的时刻啊!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怀。他勉励我们,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反复品读,牢牢记住每一句话,用心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为我们加油鼓劲,也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而“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又是很高的要求,给了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正如我们队里的瓦·钢宝力道、吉雅图和萨仁满都呼在第一时间开始酝酿创作的歌曲《珍贵的回信》中倾吐的心声:“红色轻骑传文明,同心同德向前进。优良传统精髓永传承,演绎服务为人民……”队员们在第一时间还创作了一个好来宝节目《乘爱启程》——“喜鹊枝头叫喳喳,总书记回信送给咱。字字句句暖在心,情不自禁把马头琴拉。”我们由衷感到,这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今年,我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肩上又多了一副重担。我深知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自己必须恪尽职守,努力发挥作用。

我一直计划着今年创作一个新作品。5月份,我有幸邀请到了北京东方演艺集团的斯日吉德玛一起工作。我们一道两次沉下去采风,深入牧民生活,拜访民间艺人,挖掘整理苏尼特民歌和民俗、传统服饰等民族文化元素,体验苏尼特牧民劳动生产生活方式。在采风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创作三人舞《苏尼特·布苏贵》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其中布苏贵是妇女之意。

整个采风使我们对苏尼特民间艺术和服饰风格有了深切的理解。首先,我们先后走访达·查干、呼日勒巴特尔、尧·额尔德尼陶格特胡、钢宝鲁道4位老师,他们细致讲解了苏尼特历史、探马赤传说、岩画、民歌、民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我们由此得到很多创作灵感和启发。其次,我们拜访的民间艺人呼其图、奇达日巴拉以及乌兰牧骑副队长赛西雅拉图等老师,不仅耐心讲解蒙古族宫廷音乐阿斯尔及苏尼特民歌,呼其图老师讲到动情之处,还即兴弹起雅图克(蒙古筝),其旋律时而泉水一般轻柔优美,时而像瀑布一般汹涌澎湃,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在深入了解的同时找到了宝贵的舞蹈音乐创作素材。再次,我们走进牧户,向牧民乌云斯琴求教,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激动不已,从衣柜里翻出当年母亲留给她的苏尼特传统服饰,讲起这套服饰津津有味,也让我们为之动容,坚定了把传统服饰元素提炼运用到舞台作品中的设想。此外,表现苏尼特草原生活,不能忽略苏尼特最重要的游牧文化符号之一骆驼。我们拜访了牧驼人莫尔根家,体验了赶骆驼、骑骆驼、挤驼奶、搓捻驼毛绳等很多生产生活技艺。苏尼特妇女们搓捻驼毛绳的劳动过程,为我们创作舞蹈带来了很大启发。

曾有人问我,你们为了创作一个几分钟的舞蹈节目用得着花费那么多精力下基层去采风吗?我认真地回答:我们处在一个智能的时代,却越来越离开了人民的生活,要想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作品,前提就是融入原生态的生活。这句话,绝对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有着实际的效用。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只有身体力行,投入到火热的生活生产当中,才有可能创作出散发着泥土芳香、能走入观众心田的上乘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舞蹈中如何体现劳动生活、表现人们的情感,是我们面对的最急迫的课题。虽然有常年从事舞台表演的功底,可是我俩在编导方面还是经验不足。这次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是我们时刻牢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认真对待每一环节,用心、用情、用功地投入到创作和排练当中。刚开始排练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晨一走进排练厅首先练习搓绳,一边哼着《牧驼的姑娘》的曲子,一边用从牧民家里带回来的驼毛反复搓捻,从而提炼舞蹈动作语汇,更好地捕捉牧驼女性的动作细节和心理情绪。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作品慢慢成形完整起来。那段时间,我们每天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和排练厅,每天把排练的视频发到工作群里,无论是舞蹈作曲,还是服装设计、编演成员都及时了解排练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如期完成了作品。天道酬勤,三人舞《苏尼特·布苏贵》的编排和演出,再次印证了这一朴素的哲理。在比赛或展演中,评委们评价作品充分表现了苏尼特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观众们的掌声也传递出他们对这部舞蹈作品的喜爱。这些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这部作品的成功,助力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荣膺自治区和盟级大奖,其中也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也深知,作品刚成型,要成为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还有相当的距离。今后还得不断努力把它打造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观众。

乌兰牧骑走过的历程昭示,要坚守正确的方向,人在磨炼中持续成长,事业在奋进中提升境界。今年9月我来到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将在两年时间里完成读研学习。给自己加压,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树立雄心大志,不满足过去的成绩,把目标再次定高、目光再次放远,追随新时代,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去回报党和人民。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乌兰牧骑 创作 舞蹈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