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重磅原创!本报本网带你走近新时代的孔繁森,一样让人泪奔
只有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壮美就有多残酷!援藏干部们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的环境里长期工作生活,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可他们依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一拨又一拨、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们的优秀代表——孔繁森一样,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2018年8月16日晚,河北的一名援藏干部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第六批援藏干部、陕西电信援助阿里电信的余波同志,因长期缺氧导致急性肾衰竭,于今天18:30左右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沉痛哀悼援友!”
“他才36岁啊,这么早就走了!”听到这名援藏干部微信语音里哽咽的声音,刚从西藏阿里采访回来的记者沉重的内心又多了一份沉痛。
“余波们”明明知道,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的环境里长期工作生活,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可他们依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一拨又一拨、一茬又一茬地奔赴西藏,正如他们的优秀代表——孔繁森一样。
2018年7月18日——8月2日,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一行4人组成的采访小组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中央媒体赴藏采访团,先后采访了数位援藏干部。巧合的是,有两位名字中都有个“军”字。“军”在西藏人民心中是个神圣的字眼,藏语称解放军为“金珠玛米”。
缺氧但不缺精神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历史悠久的大昭寺、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碧波如镜的玛旁雍错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藏美丽圣洁、神秘高远,令人心驰神往。
“只有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才知道,大自然有多壮美就有多残酷!”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副校长孙向军回忆着当年刚到拉萨的感受。
孙向军个子不高,戴一副金边眼镜,俨然一介书生。2013年,中央党校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的对口支援单位选派援藏干部。当时,在党校工作的孙向军主动请缨提交了申请。当年7月,他成为了中央党校第七批援藏干部。
孙向军和记者聊起“老西藏精神”
刚到拉萨不足一个月,孙向军就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到日喀则、阿里地区16个县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然而刚到海拔4700米的阿里措勤县,他就感冒发烧了。在高原上感冒发烧可不是件小事,严重者极有可能会导致肺水肿和脑水肿,从而危及生命。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返回拉萨治疗、休息。
“任务没完成,怎么能中途回去!”孙向军选择了一个土办法:拼命喝热水,感冒冲剂一次就喝上四五袋,然后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发汗,就这样扛了两天,居然好了。
孙向军到藏族百姓家里探望
“在西藏缺氧但不能缺精神,没股子精神头,啥也干不成!”孙向军凭着这股子执拗劲儿,用5年时间跑遍了西藏所有的边境村,在“治边稳藏”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组织编写了“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研究丛书,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新时代 援藏干部 孔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