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重磅原创!本报本网带你走近新时代的孔繁森,一样让人泪奔

2018年11月26日 10:57 | 作者:李木元 田福良 韩月 宋宝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高宝军经常下乡,这两年的行车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与其毗邻的普兰县民房受损严重,他不顾余震危险,带领干部坚持在抗震抗灾一线,连续3天几乎没有合眼,因劳累过度和高原缺氧,晕倒在了路上。为此,大家都叫他“泥腿子书记”。

记者问高宝军:“普兰是您在阿里工作的第一站,您会想念那儿的老百姓吗?”

“当然想啊!记得离开那天,本来不让他们送,也不允许(这样做)。可没想到,几个乡镇的干部,所有村的村干部,中尼边境上的边防战士,还有寺庙的僧人,都来了……”没说几句,高宝军已是哭腔,泪水在眼里直打转。

高宝军与藏族百姓在一起

高宝军与藏族百姓在一起

“听说您在普兰工作期间,老母亲做过两次大手术,您都不在身边?”记者继续问道。

“我那两年都在重要岗位,没办法回去。尽管工作上感觉干得挺充实,也有了一些成效,可对家人、对孩子照顾得就少了一些。‘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只能是尽忠尽不了孝,尽孝尽不了忠,只能顾一头。”此时的高宝军早已是热泪盈眶。

更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3年援藏期满后,高宝军主动申请从延安调到了噶尔县工作,由一名“援藏干部”成为了一名“在藏干部”。

阿里,早已成为高宝军的第二故乡。

精神的力量

离开阿里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噶尔县孔繁森小学里的一座教育史馆,这也是孔繁森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一尊庄严肃穆的雕像矗立在记者眼前,让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阿里人民始终铭记的老书记、援藏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

24年过去了,可时间并没有冲淡孔繁森精神带来的感动。看着他生前使用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用具;看着他深入基层,与各族群众、基层干部、边防战士等在一起的一幅幅照片;看着他工作途中遭遇车祸后,阿里各族干部群众撕心裂肺地哀哭画面,记者的内心被深深感动了。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孔繁森雕像

孔繁森雕像

“5年来我前前后后来了有十几次,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鞭策。孔繁森同志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援藏干部!”高宝军一边介绍纪念馆里的照片一边说。

援藏是艰苦的、孤独的,时常又是危险的。据记者了解,仅2013年至2016年3年,1513名(含中途轮换人员)第七批援藏干部有421人(次)患过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伤,有的还像余波一样长眠在了这片热土上。但艰苦的环境没有吓退这支队伍,他们奋战在西藏各个战线上,为西藏长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会尽力避免,但有时候这种牺牲是你必须面对的。”高宝军坦言。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天极税务事务所所长张骁是位藏二代。因为父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在援藏中做了大量工作,他耳濡目染,对以孙向军和高宝军为代表的援藏干部非常钦佩。他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西藏精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孔繁森精神,再到新时代的“孔繁森”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传承。各个时期的援藏干部为西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援藏干部,他们精神需要永远发扬。”

采访结束了,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奔驰在广袤的高原上。车窗外,油画般的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狮泉河,连绵起伏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明镜般的湖水,安静的藏野驴,奔腾的雅鲁藏布江……这是孔繁森热爱的山山水水,这是一拨又一拨援藏干部守护的热土。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新时代 援藏干部 孔繁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