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

2018年11月26日 10:14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首批恢复招收艺术学研究生的机构,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评审批准的中国第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授予单位。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理论和学科建构有哪些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有哪些艺术学传统?本期文化周刊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中寻找答案。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下文简称“马文所”)主办的第12期“当代艺术学与美学论坛”举行。论坛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传统”为主题,邀请音乐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及其他部门专家、学者,就艺术学研究历史展开对话……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出版的《昆曲艺术大典》  王文章总主编

    ▲杨荫浏全集(共十三卷)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1艺术学学科的独立

“从197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起,从艺术单科门类到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再到艺术学学科成为艺术学门类,其招收研究生的历史见证了艺术学门类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2003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数十位常委和委员联名提交了‘将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提案;同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石中琪这样介绍道。

早在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曾就“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召开会议,并提交审议报告。在2008年的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期间,又有数十位常委和委员就同样问题上交提案,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组织调研组分赴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进行调查研讨。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艺术学(0504)升格为新的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等5个一级学科。

“在艺术学学科提升为艺术学门类之前,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铺垫工作。拿中国艺术研究院来说,李心峰先生发表在《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艺术学的构想》一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关艺术学结构体系的设想,也为艺术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方法。”马文所孙晓霞阐述道。

围绕艺术学传统和学科建设,石中琪从研究生教育的视角出发,整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学科发展史,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阐释了从1978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其强大的艺术理论研究优势走在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沿,并在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聊城大学郝春燕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对王朝闻的学术特征、理论建构等进行了梳理。秦佩、王园园、桑媛及张新科、王莎莎等先后介绍了李希凡、陆梅林、李心峰等前辈在文艺学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中的成就和贡献。马文所鲁太光认为,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学理论以及各门类艺术研究方面不断有里程碑式的学者与著作出现,是值得新一代学人引以为傲的。

2三大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1949年建院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来自音乐研究所的郭威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这种深厚学术传统的历史。

随后,郭威细致梳理了音乐研究所在学科门类设置、学术机制建立、学术范式确立等多方面的成就。他认为,音乐研究所作为国家层面的音乐学理论重镇,曾在全国范围发挥着“学术共同体”“学术资料库”和“学术理论源”三方面重要影响;特别是其确立的“史、论、声、器、谱、图、典、刊”八大板块,开创了中国音乐学全新的知识体系;其所秉持的全局观、本体观和整体观,成为音乐研究所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同样来自音乐研究所的李宏锋则从杨荫浏和黄翔鹏两位前辈的研究特色谈起,解读了音乐研究所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术特色,即资料先行、立足实践、史论结合。他表示,杨荫浏先生的学问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实践;他的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乐律学、古谱学、民族音乐理论、乐种学、乐器学等多学科研究无一不植根于民间和实践。黄翔鹏先生以“开门办所”理念主持的“中国乐律学史”课题,他的《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等著作,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具有卓越贡献。音乐研究所的冯卓慧认为,“资料先行”“开门办所”等理念背后隐含着从实践出发的线索;整体看,音乐研究所倡导的以资料收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依托,以史论结合为路径的研究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学研究的经典范式。

“前海学派,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特点,已经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代名词;这一学术群体代表着学术的传统。”王瑜瑜介绍了前海学人在戏曲文献整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组织编纂《中国戏曲史资料丛刊》,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学术研究的庞大工程,这是新中国戏曲学术研究体系建构的开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曲志》兼顾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史、表、志、传,四位一体,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了戏曲志的文献价值、史学价值、戏曲史价值及文化价值。新世纪大型戏曲文献整理工程《昆曲艺术大典》《京剧艺术大典》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前海学人的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不仅成绩突出,而且提升到了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高度,体现出可贵的学术自觉与敏锐的学术眼光。在戏曲文献学上的成就为打造当代完备的戏曲艺术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戏曲研究所张之薇从戏曲批评的视角梳理了前海学派的理论特点。她指出,与音乐研究所的学术传统相一致,前海学派同样注重戏曲实践和戏曲本体,提倡中国人的戏曲学。在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著作的同时,前海学派为中国的戏曲学架构了资料、志、史、论、评论五位一体的学科体系,这是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成立于1953年6月的中国绘画研究所就是今天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当时隶属于中央美术学院,首任所长是黄宾虹,副所长是王朝闻……”曾就读于美术学系的王成国总结了美术研究所的三大学术传统:一是注重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把具体的理论融入到史学写作中;二是强调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行;三是注重学科规划,如王朝闻对美术学学科的全面布局、邓福星确定“美术学”这一学科名称等。这些成就对于中国美术学学科整体样貌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在《中华文化画报》杂志社王伟看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门类学科无论是接续延安时期所倡导的“民间化”,还是强调理论研究要结合实践、中国化等,其理论的统一性都在于它们是近代学术思想的一种“外显”。他强调,在中国美术学科的创作、研究、展览、传播及机构设置等诸方面的建设历史中,美术研究所一直是美术理论研究的重阵,其学术传统与理论特征是当代中国美术学学科史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3面向未来的艺术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理论界坚持人民文艺的立场,以艺术的具体实践为根基,历经近70年的上下求索,逐步确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从建院至今始终着眼于中国现代艺术科研体系建设,在各门类艺术史论研究和一般艺术学的基础理论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卓著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奠基性成果,为奠定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架构和学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孙伟科指出,通过对三大传统研究所学术历史的钩沉,可深刻了解并清晰认识到其贡献。深入历史来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先贤们在继承延安文艺精神、创新学术方法及建构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派。时至今日,这个学派仍然生命力旺盛,并具有科学、开放、建设性的精神。他倡导青年学者应信守“前海学派”一以贯之的“学统”,尊重历史并深入研究历史,为艺术学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心峰在总结中认为,此次论坛以开放的姿态集合各艺术门类进行对话,并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传统”,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从元理论的角度考察不同艺术门类的统一性问题本应是艺术学理论的重大课题,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时,回顾“前海学派”各艺术门类的学术传统、学科构成,观察各门艺术的基础性特征,不仅是向艺术学传统致敬,也是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对该学科的一次具体总结和整理。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对于艺术学各门类来说,就是要基于过去的学术传统,回顾、梳理、总结其发展成就,借鉴吸收新时代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面向未来。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中国 艺术 艺术学 学科 研究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