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周静:加强科研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

2018年12月04日 15:41 | 作者:周静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周静

日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调研,强调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服务和实施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在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进程中,科技研发区域协同正在成为一个趋势。

三省一市研发优势互补

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联系紧密、研发优势互补,在科研协同中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特点。

第一,政府引导是基础。2003

年11月,《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科研合作步入制度性层面。2018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形成“三级运作”的新机制。

第二,对口帮扶见效快。2004

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科技部门启动了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三地共同出资、联合征集科技项目,面向共性需求和共同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得到了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2010年,安徽省也开始加入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截至2013年,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累计立项89项,总投资3.77亿元,实现经济收益约53.28亿元。

目前,上海国内科技合作与对口帮扶项目主要包括“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和“科技合作成果示范应用及产业化项目”。2001年至2012年,上海市科委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原则,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科技会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4个,成交金额11.11亿元。

第三,共享平台潜力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台共享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例如,上海与江苏、浙江与安徽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域创新体系协调机制,共同搭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以及信息数据、大型仪器、新药创制、集成电路设计等创新服务平台。

同时,在完善大型仪器协作网等传统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技术交易网建设初显成效,逐步形成“五网合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总门户,提供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信息服务、技术检测、产品设计、成果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区域范围内产学研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创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研发区域协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能级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度高、科技研发能力较强,但各省市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协同机制,科技研发项目重复建设、产业技术恶性竞争甚至产业同构等问题将难以避免。

要以协同创新带动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实践证明,单打独斗的模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唯有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城市群,进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经济带,才能代表中国在全球科技研发竞争中获得更大话语权。

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探索科创发展新思路。

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们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催生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大举措。以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抓手,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通讯、智能制造领域突破

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化长三角科技研发区域协同。

从协同主体来看,要从政府为主导转为多元主体共同推进。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来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和发展。但仅依赖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支持,难以从根本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接下来,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载体的积极性。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者、统筹者和服务者,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各种主体通过协同创新获得实际利益,激发科创一线部门的活力。

从协同内容来看,要从知识技术的单项转移转为双向互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传统模式是委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开发或科学技术的攻破。这种知识技术的单向转移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紧迫难题,但对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接下来,应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共同研究。二者的合作是一种资源信息互补,更有助于提升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效益。

从协同布局来看,要从“一家独大”转为“多点开花”。例如,江苏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启动国家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完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建设并试运行,推进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建设;南京与苏锡常经济带要形成互动,发挥南京的研发载体和苏锡常经济带的研发人才优势。又如,浙江围绕杭州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将浙江打造成长三角最具研发活力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长三角三省一市要聚焦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研发合作,尤其可在信息通讯、智能制造等领域率先突破,联合打造一流的科技研发中心。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科研 协同 一体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