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笔墨当为时代立传

​ ——李延声谈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人物画创作

2018年12月14日 17:02 | 作者:李延声 口述 付裕 采访整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画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比山水、花鸟等中国画的各个画种,人物画、尤其是历史人物画,与时代的关系尤为密切。其往往与“民族脊梁”的英勇故事有关,诸多名作无不突出地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时代性。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人物画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本刊特别邀请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历史人物画创作的,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延声。请他来为我们讲述有关历史人物画的发展故事。

1

李延声

《正气篇》弘扬民族精神

记者:20世纪80年代时,您曾创作过一批题为《正气篇》的画作,您是怎么开始有创作这批画的灵感呢?

李延声: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的时候,文艺界也掀起了大讨论,各种理论、各种观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甚至当时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的阶段,全盘否定中国画。我一直是学习中国画的,当时也搞不大清楚,也很彷徨。

当时,我在中国画研究院工作,跟李可染、黄胄、蔡若虹、叶浅予几位老先生都多有接触。我记得当时黄胄先生就说:“中国画好不好,要中国人说了算,不能听外国人的!”

后来,我参观了李可染先生办的一个画展“东方既白”,老先生们的画,画得特别好,我也有了信心。我当时就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什么穷途末路,而是“东方既白”,笔墨当为祖国山河立传,要坚持走下去。

那时,我正在读一本诗集《正气篇》,是当时的安徽出版社社长黎洪搜集整理的诗集,从屈原、文天祥,一直到林则徐等等英雄人物,我觉得很有意义。看了李可染先生“东方既白”的画展我很受启发,于是,就以这个诗集为蓝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一个系列的历史人物画,取名为《正气篇》。

记者:进行《正气篇》的创作,最大的难度表现在哪里?

李延声: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的高峰出现在唐宋时期,进入元明清以后,山水花鸟画的发展逐渐达到高峰,人物画整体出现衰落走势,衰落的最大原因就是千人一面,概念化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在我跟随蒋兆和先生学习时,我发现蒋兆和先生除了造型、素描等笔墨功夫以外,他关注人本身、关注民间疾苦的人文精神,令人佩服。

在创作《正气篇》时,我找到了大量的古代、近现代资料,还找到很多具体的、个性化的素材,主要用于了解这些人物。此外,艺术语言是要进行提炼的,英雄人物的“精气神”表现也是需要技巧的。这些先贤、前辈们的个人经历都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的,“小我”要跟“大我”结合起来。因此,我花大力气创作了《正气篇》里100多位历史杰出人物,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展览很成功,受到了各方面的鼓励。蔡若虹先生很称赞,给我写了序;艾青、黄胄先生给我题词;启功先生还专为我赋诗并题赠予我,他们都很肯定我的选题、立意,非常支持。后来,邓颖超主席也给我题了字———“中华正气”,我特别受鼓舞。

记者:《正气篇》的创作,用了多久?您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李延声:《正气篇》一共画了一年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郑板桥和林则徐。首先,因为郑板桥形象比较入画,又诗书画兼优,关心民间疾苦,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首诗,令我特别感动,因此封面用了我为郑板桥所画像。

还有就是林则徐。我在通读《正气篇》系列以后,感到林则徐的事迹特别悲壮。他虎门销烟,长了我们民族的志气,为人类禁毒不遗余力。后来他虽被发配新疆,却仍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写下“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句,所以,我后来就专门画了林则徐的画像。

在展览的时候,黄胄先生、蔡若虹先生在我的展厅整整待了一个上午,一直陪着我。我记得那个时候展览在二楼,电梯还坏了,黄胄先生腿不好,他来的时候我扶着他走到二楼,他一张张看我的作品,直到中午,我又扶着他走下楼去,他也没有吃饭。

作为我的早期作品,《正气篇》系列得到了美术界比较好的反馈。当时蔡若虹先生评论说:“这是把爱憎分明的正气歌吟和胸怀壮烈的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并且采取视觉形象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这一设想无疑是新颖的、美好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现在看来,这还算是我早期的作品,那时候40来岁,应该说继承了传统,还有好的立意,但是对艺术语言还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没有太多的创新,到后来的《魂系山河》才有所突破。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笔墨当为时代立传 李延声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人物画创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