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2018年12月27日 14:38 | 作者:曾天山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曾天山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指引,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准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基本要义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术,获得劳动技能、职业体验、社会经验,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培养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应当明确劳动教育的概念,避免造成实践上的泛化、窄化。

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使劳动本身由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日本《教育法》把“关注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培养重视劳动的态度”作为教育重要目标,把培养勤劳观、基本生存能力纳入教育方针,规定中学生每周要在学校农场、果园和家禽畜饲养场参加两小时全校性的生产劳动。近年来,俄罗斯重拾苏联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2015年颁布《劳动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和保障机制。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的劳动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劳动光荣,浪费可耻,不劳动者不得食”深入人心,学工、学农、学军在几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延续了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

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各种因素影响,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条件和社会氛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教育有所弱化、淡化,在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长此以往可能成为新一代“八旗子弟”,危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更加强调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劳动无以为人,无创造无以成事,没奉献难成大器。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并没有消失,反而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的作用愈显重要。要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中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增强同理心,提高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完善人格、造福人民。

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我们党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从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的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更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德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解决德育虚化问题,在德育中引入社会公益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渗透德育,端正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智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从做中学,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提高劳动的技术含量,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可爱、劳动成果最珍贵。

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机制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也要靠劳动教育的落实,落实劳动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核心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一是以社会公益性劳动为要点,融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结合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二是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颗纽扣,撬动社会的支撑作用,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三是以中小学为重点,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青少年劳动意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终身发展,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四是整合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形成目标、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等相关联的劳动教育综合课,体现劳动教育的整体性。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带动社会、家庭投入,辅之以商业保险,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都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实践上的盲目,防止评价上的单一和效果上的弱化。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 培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