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城市规划应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服务” ——北京市政协委员再议“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2019年01月16日 13:57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 包松娅)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应该是什么样的?是钢筋水泥的规划?是产业布局的规划?是文化的规划?1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专题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与相关部门协商建言。委员们认为,城市规划最终应最大限度地为人服务,因此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增强市民在城市中的获得感是应有之意。

微信图片_20190115205144

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专题座谈会现场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记者 田福良 摄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自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后,北京市政协在不同阶段,始终持续围绕疏整促工作“提建议”、“开药方”,同时将“城市精细化治理”连续作为政协全会的重要专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现场很多参加专题座谈会的委员都是这部“连续剧”的主角儿。

利用地下空间补足公共服务民生短板是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的“老问题”,郑实委员再提“老问题”是因为在政策落实上有了“新问题”,“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指导意见,但在落实上发现受到消防条件、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限制。”郑实提出,要关切民生需求,解决供需矛盾,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品质,结合规划指标的要求,整体、系统、精准的制定规划需求,分步实施。

微信图片_20190115205112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殷勇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记者 田福良 摄

腾退空间的利用是不少委员的“共同关注”,除了郑实所说的地下空间,孙庆贺委员关注的是整个腾退空间的利用。他提出,要建立腾退空间的动态数据库,统筹腾退空间的功能定位,加强腾退空间利用的政策支持,增加空间利用率,“现在空间利用率不高,只有30%左右,应该探索创新利用模式和路径,引入团队进行精准定位。”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副中心。” 在路刚委员看来,这是中央关切也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城市病的破解首先要交通便利,其次产城实现真正融合,避免潮汐涌动,不能有城无市。“同时还要降低居住成本,构建小街区低密度布局,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这样城市才能给居民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190115205128

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记者 田福良 摄

谈到城市管理,委员们最常引用的是这样一句话,“城市管理要想绣花一样精细”。廖春迎委员也不例外,她说,过去一年“街巷吹哨、部门报道”治理模式逐渐形成,但执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去提高。现在的执法行为临时性居多,执法时法律缺位,部门联合执法缺乏对统一执法标准的研究。“政府不应该在共治当中大包大揽,要做到既整合职能部门,又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思路,用好街巷长与小巷管家,赋予共治的志愿者们来参与执法过程的机会,落实责任规划师制度,在精细化管理当中提升多元共治的依法行政水平。”

“委员们都谈的具体问题,我想说说对规划本身的一点看法。”刘凝委员说,我们现在正在制定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这个条例正在政协进行立法协商。要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可以说城乡规划条例是最重要的一部地方法规。

微信图片_20190115205136

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专题座谈会现场委员听会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记者 田福良 摄

规划就像“图纸”,刘凝认为,地方法规不能太笼统和模糊。尤其到了基层,在处理一线问题时是不是真正能用的到,并且实用好用才最重要。“地方立法注重实用性,对已经立法的部分好好梳理,同时以公开促进公正,探索在全国率先做好全部行政执法文书上网公开,倒逼行政执法能力和质量的提升。”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