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事件引争议

2019年01月22日 10:36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原标题: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事件引争议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纸本 28.2×72.3cm

近日,一则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展出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消息一出,网络上也炸开了锅。《祭侄文稿》已达纸张寿命上限,每一次展出,打开、运输、换一个环境温度,对它来说都是伤害,“展一次伤一次”。从网友“求求关注”的无奈哀求声,我们读出了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对这件文物无以复加的爱护。

20世纪30到40年代近15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文物南迁事件仿佛还未远去,包括《祭侄文稿》在内的一大批国宝级文物穿越大半个中国,从北京故宫、上海到南京而后重庆,行程过万里,直到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还没有结束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1949年《祭侄文稿》和众多文物一起被带到中国台湾,从此阻隔一方直至今日。

人们除了担心这批书画多舛命运后的脆弱,同时更在意本次展览的目的地日本,一个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有着难以名状情感的国家。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事件,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11年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当时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花了社会各界人士10多年的精力,最后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才得以促成合璧展出。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卷》赴台展出,展览组织的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释放祖国大陆的善意,而遗憾的是台北方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70件文物被限定为限展国宝,从不出宫”为由拒绝,最终没有达成到大陆展出的美好愿景。

如今他们却将国宝级文物的“天下第二行书”轻易地出借日本,这种强烈对比,令人惊诧。

面对2011年《西泠八家印存》出借日本丢失至今未果、2014年《寒食帖》日本展出受损的不光彩现实,对限展国宝标准不一的行径,我们不禁为这次《祭侄文稿》出展日本捏一把汗。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个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虽然通篇两百多字不乏涂涂改改,但正是这涂抹之中雄浑沉郁的气势得以表现,字里行间倾注的悲愤之情,达到了书法表达情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自不待言。结合背后的历史故事,其在家国之恨中的忠烈之气更是国人奉为经典的精神价值所在。

据悉,本次除了《祭侄文稿》外,还有李公麟的《五马图》,智永的《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王羲之的《妹至帖》和苏轼的《李白仙诗》以及黄庭坚、米芾的作品,可谓件件国宝,件件在国人心中重如泰山。我们不能不慎重对待。(作者:刘昌玉   为艺术时评人)

网友评论

@Happy:有人不理解《祭侄文稿》外借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愤慨,抛开两国的历史不谈。一、纸寿千年,《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当时的原稿,独一无二,每一次展览都是对它的一次损伤,更何况远渡重洋。二、日本有丢失《西泠八家印存》、强光损坏《寒食帖》的黑历史。三、据媒体报道,之前对东京博物馆采访,博物馆方面表示没有保护措施,足以见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上三点为客观事实,并不是民族情绪化,自己家的国宝当然自己心疼。客观来讲,日本对于书法的重视程度高于国内,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来中国参观展览,保护国宝。

@Elise:外借是否合适,取决于对《祭侄文稿》的理解和定位。作为艺术品,只要手续合法合规,外借展出不存在问题。不过对我而言,《祭侄文稿》超出了一般艺术品的范畴。一千多年过去,下笔时的悲愤与怆然鲜明得仿佛时间不曾流走,让人不忍卒读。说它是颜公魂魄的一块残片也不为过,借助物表永恒定格住的一部分。这不是檄文也不是碑帖,因为字写得好就得理所当然地拿出去给别人看吗?写这一帖是为了让人叹服书法的博大精深吗?这次外借的新闻,让我觉得不舒服,不是因为展出目的地日本,话说日本几乎可以算是本土之外欣赏中国字画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而是觉得《祭侄文稿》所承载的感情理应得到尊重,作者应该得到尊重,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切实地透过纸张可以感受到存在的这个有血有肉有哀有痛的作者。大概我比较迂腐保守,我认为《祭侄文稿》还是应该好好镇守家中,让真心研习书法的人来观摩敬仰,文化输出和艺术无国界的伟大使命交给《快雪时晴帖》和《寒食帖》就好。

@管简:去年在宝蕴楼给庄灵先生拍照,80岁的他和身后照片里5岁的他相对,听先生历数南迁路上的艰辛,我们心酸不已,先生们却只作笑谈。南迁于我们而言只是纸上的一段历史,于他们而言却是实实在在刻在身上的记忆。抗日战争期间,这些宝贝躲过了日军的轰炸劫掠,躲过了万里征程的风霜雨雪,躲过了雾峰北沟的山洞潮湿,那么多人颠沛流离奋不顾身守护着的国宝,台北故宫(博物院)你们可长点心吧。

@荻言苇语:从书法传承和弘扬来说,展出《祭侄文稿》对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有指导和激励意义,再说也宣传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从文物本身来说,其价值在于供人欣赏、借鉴、受启发和教育,如果像《祭侄文稿》不展览、不让人看和受启发、不让人学习和借鉴、不让它去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好的情感,只为保存而保存与守财奴有何区别?

@Yanni:文物基于文化土壤存在,如果割裂与后者的联系,那文物只能称作艺术品,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大打折扣。

@删除:陈传席曾就《千里江山图》的藏和展说过,与其“藏”坏,不如让人们“看”坏,我赞成这个观点。对于《祭侄文稿》在日本展览,我以为没啥不可的,艺术交流嘛。我们总说弘扬中国艺术,现在真正的艺术走出去了,国人反倒不满,真不清楚为啥。我相信宝物在日本也会受到同等珍宝待遇,我也相信出展日本会更加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在三十多年前看到二玄社复制的《祭侄文稿》,深感日本已通过复制技艺对中国艺术进行了传播。所以我赞成出借,即使国人看不到,日本人看到也未尝不是好事。不让公众看,就是一种浪费,国内又有多少东西公众能看到呢。坦白讲《祭侄文稿》并非一件大众化的文物,今天引起热议可能连颜真卿都会觉得奇怪。有个观点我赞成,台北故宫博物院应与日方商谈,借正仓院的东西来中国一看。

@雲軾:想起一个多月前看到展品目录时,一个人拍着桌子惊呼,对书画了解不深,只是看到有很多久负盛名的作品一同展出就很高兴。其实若是这次展览台北故宫和日本方面把《祭侄文稿》整个从出库房到展出到回库房的流程向公众展示一些的话,或许能堵上一些人的嘴。

@四海夕阳:这次颜真卿大展是几十年来全世界水平最高的颜真卿书法展,没有之一。《祭侄文稿》能不能去日本展览,应该根据文物的状态和博物馆的管理规定来,如果不合规,不光《祭侄文稿》不能去,哪怕是清朝的书画也不能去。如果符合规定,单凭《祭侄文稿》的珍贵程度就不能展览?这回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的《怀素自叙帖》价值不亚于《祭侄文稿》,同样珍贵的王羲之《丧乱帖》也曾经从日本借回国内展览过。如果都让国宝永不见天日,不如学习唐太宗,把兰亭序带进墓里去。(王簃轩 整理)


编辑:杨岚

关键词:祭侄文稿 日本 颜真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