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保护长江要下明暗两重功夫 ——江苏省政协全会热议长江大保护

2019年01月25日 15:36 | 作者:江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开启了长江大保护的新篇章。江苏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江苏沿江地区也面临着环境隐患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落实长江大保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热门话题。

民革江苏省委在调研中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尚缺乏全局性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思路。水环境管理的重点以区域污染防治为主。流域层面上的跨界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缺乏,行政区域之间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的跨界管理冲突现象突出。各地因发展水平、阶段不同,利益诉求不一,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本地区环保规划和相关管理标准时,只注重本区域内的发展需求和环境容量,导致地域间环境管理要求不统一,制定的环保目标、政策标准及执法尺度存在差异。流域管理的相关职权分散在各相关职能部门,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尚不完善,有的部门水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在流域规划、治理、保护、监管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任务,各司其职。

民革江苏省委建议,抓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注重规划之间内容的衔接和互补,大力推动“多规合一”,确保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统一进行。要通过健全流域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流域综合管理相关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利、流域综合管理的各种制度和奖惩机制等。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地推动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议事决策监督层)和流域管理机构(执行层)两层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针对目前长江流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约束作用不强的主要问题,建立或强化规划防洪评价、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统一调度管理制度。

农工党江苏省委更为关注长江岸线资源。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江苏的长江岸线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意识不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能力较弱。

农工党江苏省委建议,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在新一轮规划中着力强化、同步实施,有序清退和关闭设在长江主航道岸线上的矿石、危化品、煤炭、矿建材码头,关闭设在自来水取水口和风景区附近上游5公里、下游2公里的码头。

农工党江苏省委认为,要突出总体规划在长江岸线一体化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结合开展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进一步修改完善。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修编。着力抓好生态岸线建设,打造沿江岸线发展的绿色精品工程。抓好岸线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重点是明确生产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三大岸线比例并加以协调规划。统筹规划共用码头、贸易、物流、产业和集疏运体系等一体化建设布局。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贤金注意到:近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崩岸、塌江等情况较为突出。“大多结论认为是河势变化、岸线不当开发以及长江水浊度变化等所致。而从塌江区域所表现出的锯齿状而非弧形状来看,与一般性的塌江情况存在很大差别。这与长江通江‘暗河’所引致的塌陷密切相关。为此,需要重视并加强通江‘暗河’治理。”黄贤金说。

黄贤金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1800公里地貌特征决定了沿江“暗河”较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10年来,由于长江水文条件变化,“暗河”引致塌江问题有所加剧。不少塌江位置大多可能与江堤骑在古河道出口部位有关,尤其是沉积历史较短的长江下游沿江区域或岛屿这种塌江崩岸隐患更为突出。

黄贤金建议,应充分认识到长江中下游沿岸通江“暗河”的安全风险。尽快开展长江中下游沿岸“暗河”普查工作。甄别江堤骑在古河道出口部位,全面揭示“暗河”的总体特征以及分布情况。分析这些“暗河”水系格局、汇水范围、汇水量以及堤内外水位差的季节变化,评估这些河道地下水水动力季节波动对堤坝安全的影响大小。逐步构建体现长江中下游沿岸通江“暗河”特征的预警与治理体系。加强对活跃性通江“暗河”的监测。通过对这些“暗河”的地下水位监测工作,并同时监测这些河道软地基地面及江堤可能发生的变形,及时预报塌江或崩岸的发生。根据“暗河”影响的风险性以及影响范围,区分影响类型,提出差别化的治理方案。对于活跃性高、风险性大的“暗河”,其治理可以用闸控或开挖为明渠,针对具体区域实施差别化的方案。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覆盖了安徽8市的八百里皖江是安徽人民繁衍生息的母亲河。

皖江经济带人口密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拥有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不可避免地,皖江经济带同样面临着大发展与大保护的矛盾。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

2018年5月和9月,民革安徽省委会组成以省委会领导、党员中的经济、环保等专家和省委会机关干部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两次围绕“皖江经济带保护和发展”展开调研。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夏涛认为,长江经济带既是经济共同体,更是休戚相关的生态共同体,要创新一体化思维,通过跨区域的制度性合作机制,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相互连通,形成一个由不同廊道、不同板块、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耦合而成的生态体系网络;将区域环境政策、制度、规范以及环保技术创新等纳入治理进程,形成网络化生态共同体建设平台,以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化治理主体参与的合作网络。

“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夏涛表示,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特别是要推动沿江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语音、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此外,夏涛还建议,要加快推进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思路,健全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监管资源和环境数据,打造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和智慧监管应用平台,实现环境监管信息化、精准化、网格化、规范化。加快推动入河排污口自动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消除各类生态环境隐患,为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提供客观权威的监测数据。

在安徽省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皖江的开发与保护,同样是委员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

省政协委员匡健在其《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大会发言中建议,加快编制长江—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发展规划,率先推行生态、用地、交通、产业等多规合一,并积极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及沪苏浙相关规划对接,争取一体谋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

匡健在调研中发现,对标水清岸绿产业优的新要求,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规划凸显出总体不成体系,纵向覆盖不足,生态保护功能缺位;横向统筹不足,城乡、产业和要素布局不协调等弊端。同时,区域分工协作不足,发展机制设计不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建议成立高层级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领导组织,下设规划、环保、交通、产业等专门小组,常态化协调督促决策落地和工作落实。”匡健表示,要综合运用政策、财税、准入等手段,发挥市场、金融等杠杆作用,采取飞地、共建等模式,引导生态功能区域的企业转型升级、跨区域集聚发展。 

长江沿线环保要求高,历史欠账多。在严控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需求巨大与财力有限的矛盾将更加凸显。为此,匡健建议,加大皖江流域环保项目资金投入。在实施工业企业整治、集镇雨污水分流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将长江经济带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做到资金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安排;积极向上争取、优化支出结构、统筹现有资金,特别是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比例,专项用于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打造“绿色创新投资”“环保贷、固废贷、低排贷”等产品;探索成立绿色发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污水管网治理、长江岸线复绿等环保产业、项目建设。

关于加大投入,周海铭委员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按照《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设立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按照项目轻重缓急,视各地财力情况区别对待的原则,分项目类别、分区域明确省级支持份额,引导各地抓紧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项目。

此外,他还建议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补偿力度,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水生生物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加大省级生态补偿力度,补偿标准与地方实际投入相适应,补偿额度与生态保护绩效相挂钩。

(鄂站)走出区域协同和绿色发展新路径

湖北省政协全会畅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毛丽萍 焦阳)“细化落实十大战略性举措58个重大事项和91个重大项目年度任务,加快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支持武汉申报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支持荆门等地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持续推进生态省五级联创,支持黄冈、咸宁、恩施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支持十堰承办第九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加强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1月14日,湖北省长王晓东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论述,在湖北沿江各市县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委员们结合地域特点,围绕区域协同和绿色发展,深入思考,建言献策。

时光回溯到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经济带不是独立单元,涉及11个省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协调协作。地处长江之腰的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省份,长江经济带上的29个中心城市,湖北独占8个席位。结合习总书记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的宜昌,占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总长的近四分之一,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在“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中,从属于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近年来,宜昌探索绿色发展路径,通过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举措,带动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全面提升。2018年,宜昌腾退修复长江岸线81.5公里。成功获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和全国首只长江大保护绿色债券,宜昌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累计关停企业30家,改造升级17家,精细化工占比提高到33%。

“建议支持宜昌建成化工绿色发展示范区,作为全省化工企业搬迁转型的重要承载基地,同时整合国家和省市县多方面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走出一条以转型促振兴的绿色化工发展之路。”省政协委员,宜昌市政协主席宋文豹提出,把绿色化工理念贯彻到全省化工产业规划、建设、经营、监管全过程,全面推行绿色化工新技术,让绿色发展理念和技术进规划、进标准、进工艺、进规程;全面落实省政府支持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加快制定全省废水、固废无害化处理和土壤修复治理的规范和标准。

下好一盘棋,共护一江水。作为长江的天然蓄水库,湖北省第一大湖,洪湖的水质直接影响长江生态。民盟湖北省委会提案建议,尽快完成对洪湖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以便为其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提出全面、综合、科学、高效的整体治理方案;制订流域水系连通、江湖连通,水资源优化调控和调度管理方案;恢复域内湖泊和沼泽,增加流域调蓄能力,改善水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修复和完善洪湖滨岸带。

台盟湖北省委会提案认为,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的跨区、跨界性,决定了长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整体布局,协同发力。提案建议,从健全完善政府间的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运行机制、评估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入手,探索构建湖北长江流域治理体系,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致公湖北省委会提案建言,立足“个性化”,建立“一水一档案”,强化智慧信息监控管理,开展“一水一策”保护和治理。

大美湖北,优在生态。在省政协委员陈和春看来,长江湖北段是一个两岸峡江、丘陵、平原均有的江段,如果依托地方优势植物资源,既可形成湖北江段景观特色,还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他提出,应充分挖掘沿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亮点,调动各类资源,培植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业换算周转量、能源消耗量均超过全国的40%,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占湖北省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对此民盟湖北省委会提案建言,发挥科技进步引领作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水平,推广使用高效清洁能源,从而提高湖北省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实现湖北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带动湖北国民经济朝更加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城市圈与经济带的融合,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城市圈则把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天然地融为一体。刘义明、陈海波等省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言,推动“两带一圈”融合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充分发挥政策、生态、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经济互动合作。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长江 生态 经济 发展 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