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现代技术解密文物

2019年02月20日 17:33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8CkeRGjLdNT32suDjlLEPQEoszJ72NC1qAdHjILr.jpg

故宫文物医院

在故宫文物医院,动辄百岁的文物修复前,要经过一系列“体检”项目,包括用科学仪器进行无损测试分析等等。借助现代科技,文物大夫们不仅可以更精准地读懂古人,还能从古物中有新发现。

“透视眼”补全古画线条

一般情况下,文物“体检”时会动用显微镜、折射仪、“BWTEK i-raman plus 785nm”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等。

这些拗口的设备不能算是科技领域的“弄潮儿”。文物专家解释,绝不是不舍得花钱配备最先进的设备,而是与其他实验室不一样,文物医院引入的科技设备必须安全稳妥,整个检测需要确保文物万无一失。“别说常见的切片取样送检等,检测的镜头也不允许接触文物本体。”

虽然不能“零距离”接触文物,但不少设备都有“透视眼”,可以看到百年前的文物原貌。举个例子,一幅宫廷画师绘制的贴落画,描绘的场景是乾隆皇帝为其母过寿时候的场景。当文物大夫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它进行研究后发现,有些人物是勾勒着手部线条的,年代久远有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而这些肉眼已经看不到的细节在文物修复时被重新补充上。

百年屏风里发现养生中药

借助这些现代设备,除了可以看“全”文物,还可以看懂文物“内涵”。正在午门雁翅楼展厅展示的一件“木雕山水图围屏”,是木器组的文物大夫李敬源负责医治。这件文物上的图案定格的是一个“过年瞬间”——卖糕点的、打灯笼的,肉铺里还有人在卖狗肉。

“这是满族人过年时的景象。”李大夫说。有意思的是,这件屏风中一些线画部分,刻线里填充的是中药材。“我们此前在一件靠背椅的板面花纹里也发现过类似情况,猜测这些由数种药材混配成的药粉,应该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至于这些药粉的成分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待解。文物医院已经启动检测。不仅如此,故宫博物院去年还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所,更多清宫医学秘密将陆续解开。

文物医院还接诊过一位“病号”——“罗汉寿字插屏”。送修时,这件文物很多处出现脱裂。经过除尘清理后,修复组给插屏做了“全身”X射线CT照相。这个过程和医院拍X光片类似。

拿到片子,大夫们发现插屏内部竟有横向9根、纵向2根的铁制支撑物。而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因为如果是全木结构的文物,再修复就容易造成木质损毁。有了“铁骨”,修复的力度会更容易掌握。

新科技为老匠人“纠错”

漆器镶嵌修复组的文物琳琅满目,文物大夫孙鸥述说,“百宝镶嵌”工艺涉及的材料最多,加工工艺也最多,其中材料有软玉、岫玉、玛瑙、象牙、象骨、琥珀、贝壳、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珊瑚、玻璃、牛角、金银、金星石、鸡翅木、陶瓷、竹木等,以往的文物还检测到过椰壳等。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设备,有时候难免把尖晶石也认成红宝石,但两者价格能差出三五倍。”

在修缮过程中,文物修复师发现,许多镶嵌材料会选用制作其他器物时所剩的边角料完成。文物大夫孔艳菊说:“这些对材料使用的理念对于当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拍X光片复活失传胶粘剂

除了在文物医院问诊,镶嵌组的文物大夫们也“出诊”。他们曾经对符望阁内檐装修镶嵌构建上使用的胶粘剂进行过一次科学分析。当时一共发现了3种胶粘剂,分别是传统的粘蜡、鱼鳔胶和建筑胶粘剂。

随后,文物大夫们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出这些胶粘剂的主要成分。

读懂老胶粘剂,是为了使其“复活”。蜡胶是明清时期广泛用于镶嵌类文物粘接加固的胶粘剂,已经失传。孔艳菊和文物大夫们在查阅古代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熬制了不同组分配比的胶样,同文物上的粘蜡胶样进行红外光谱比对;依照国家胶粘剂性能的检验标准,对新熬制的胶样进行粘接强度、剪切强度和抗冻融老化测试。目前,新研制的粘蜡胶与文物上粘蜡胶的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

这种粘蜡胶是松香、蜂蜡、油质物的混合物, 在正常室温条件下能够满足故宫镶嵌类文物的粘接要求,是一种可逆的胶粘剂。以此解决了百宝镶嵌修复中多种材料的粘接难题,也是此次修复时文物大夫们选用的胶粘剂之一。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物 大夫 胶粘剂 修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