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不惟应试 赢得应试

2019年02月26日 10:31 | 作者:吴江东(杭州第七中学艺术处主任、正高级教师)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目前,校考仍然是各大美院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从人才选拔的逻辑上讲,需要什么考什么,专业学习和发展需要哪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就进行哪方面的选拔测试。而对考生来说,考什么学什么,利益驱动,有时就这么直接。校考的考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基础教学走势,因而,高考命题,不能任性,发挥选拔功能时还要高度重视导向功能。

我们选取中国美院报考人数较多的四大专业类别,通过对近五年考题的汇总分析,大致能了解学院对校考命题的考量:

造型艺术类、设计艺术类、图像与媒体艺术类、建筑学

命题的逻辑

从纵向看,各专业类别考题内容和考试形式相对稳定,并与所属专业对绘画基础的要求有较强相关性。从横向看,各专业类别之间考题内容和考试形式还是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各专业对绘画基础和基本素养的不同要求。综合起来看,中国美院考题几乎涵盖了各种内容:素描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石膏像(三位一体)、静物;色彩有头像、静物、风景、石膏像(三位一体);速写有人物、场景、风景。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写生、默写;单角度写生、多角度写生(2张不同角度);快写、慢写。图像与媒体艺术类素描还指定用线性表现。中国美院考题传递了一个明显信号:造型基础是核心,什么都可能考,什么都要学。

通过对近五年美院考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院校考命题重视考题检测指向与相对应专业发展所需美术素养的相关性,这是命题的基本逻辑。但我们也发现,每年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或多或少有所改变,有些改变甚至背离了命题的这一基本逻辑。其实,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原因:近几年,艺考持续走热,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而美术培训社会化、产业化、模式化,进一步加剧了考学矛盾,使美术高考命题一度陷入被动,不是因为重要所以考,而是因为不想被你猜到所以考。这是一种应激反应,亦属无奈之举,这在2015年前后表现尤为明显。我们也知道,一种考试方式延续时间过长,很容易催生出种种应考套路,出现“逆淘汰”现象,不利于检测考生真实水平,改变是必然的。革新考题外因是破解应试套路,其实质是美术院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求。近三年,中国美院命题心态相对自信,没有一味在考题变化上作文章。这也提醒考生,不要在考题上投机,还是要把精力放在造型基础的训练上,美院需要的是造型基础实、美术素养高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

备考的逻辑

考什么学什么,这是最朴素的备考逻辑。不管承认与否,高考是指挥棒,有很强的导向性,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考美术基础教学。美术备考,关注往年的考题和高分卷无可厚非,这是美术高考生的备考方向。通过分析考题,考生可以大致了解美院各专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备考可以有的放矢。但要注意,我们分析考题,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内容,还有看到考题背后的素养指向和美院对相应人才的选拔要求,往深处想,其实也就是对应专业的发展要求。如今年建筑学素描考题,同一人物(男青年)两个不同角度默写,除了要考察你的造型能力和人物特征把握能力外,还要考察你空间想象和空间转换能力,而空间想象和空间转换能力恰恰是建筑学相关专业最看重的素养。要培养这种能力,平时备考就不能只局限于素描头像写生,而要把训练拓展到立体构成等领域。图像与媒体艺术类素描考题,半身像写生,限定用线性表现,这种要求与其相关专业强调用线有关,比如动画、插画、漫画和影视脚本等多以线的形式出现。表面上看,图像与媒体艺术类素描考题是对表现方法进行一定限制,实质上,它是从专业要求出发,对当下艺术考生观察方法和艺术观念偏差的一种修正,试图从源头上扭转重表象、轻本质,只追求表面光影效果,忽视内在形体结构的绘画习气,通过线性概念的介入,破解表现形式的表面化、单一化现象。因此,考生在平时训练时,要理解线性的含义,培养线的抽取和转换能力,讲究线形线质,注意吸收中西绘画中线的营养,以线造型。

备考逻辑的背后还有美术学习的逻辑。美术考题没有排他性,并非不考就不用学。如果仅仅以考题为指向,功利性过强,美术学习也容易出现误入歧途。美术学习需要遵循艺术学习基本规律,强调主体作用,多体验多尝试,不能简单接受,不能用别人的观察代替自己的观察,用别人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要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视觉感受力;培养表现能力,提高语言感悟力;培养读画能力,提高审美感知力。要坚信,美术高考,可以没有套路,基础越扎实,考试的适应性就越强。

只有不惟应试而赢得应试,艺术之路才有可能走得顺走得远。


编辑:杨岚

关键词:考题 美术 应试 专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