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全国政协二○一八年工作亮点述评之三

2019年03月02日 08:57|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时间的河流奔腾不息。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阶层更加多样,思想文化更为多元,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民政协如何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十三届政协以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一方面要畅通渠道、完善机制,创新形式、提高质量,引导各界委员有序表达意见诉求,积极建言资政;另一方面要协助党和政府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双向发力”,这一根植于历史初心的不懈坚守,成为对政协事业的继承发展,也成为对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魂”

十三届全国政协半数以上是新任委员。

政协委员及其所代表的各界别群众思想观念多样化前所未有,表达方式多样化也前所未有,两个“前所未有”凸显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极端重要性。

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共识之“魂”。筑牢凝聚共识之“魂,”这是新时代人民政协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人民政协制度创立的根本前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纷纷发表声明,盛赞“五一口号”,赞同召开新政协。

这是我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那个历经多年战乱贫弱、百废待兴的时间节点上,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对建立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认同,已经成为全中国发自内心的共同追求。

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所凝聚起的共识,在四万万中国人中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因此说,“双向发力”是人民政协制度设立的初衷,从一开始就根植于人民政协的制度设计之中,是与生俱来、同根同生。

自此,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初心,从协商建国,到新民主主义建设,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被牢牢坚守,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迎来一脉相承中的创新发展。

从历史中走来,夯实新时代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有了新的色彩。

6月,全国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政协系统研究党的建设,这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的第一次。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局之年,全国政协把这个课题摆在突出位置,意义深远。

认识上的清醒,方能造就政治上的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什么叫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不是上下都能学得更深、悟得更透、做得更实,成为决定人民政协事业能否始终在前行道路上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关键。

9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时间前置到此前的5月份,全国政协系统启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大学习”。

在近半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政协系统落地生根。随着这一重要思想一同落地生根的,还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建言资政是手段凝聚共识是目的

10月24日,全国政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举办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正式“亮相”。这是全国政协第一次举办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也是十三届政协在开局之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与生动实践。

“共识的形成,有赖于建言资政能力的提升。在当前舆论环境下,我们既要会‘面对面’、又要能‘键对键’,方能形成合力。”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一语道破网络议政通过互联网凝聚更广泛共识、画出更大同心圆的初衷。

时隔一个月,一场题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界别主题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通过协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正是会议的主旨。

仔细观察,“传统”的建言资政活动,显露出凝聚共识的成效。

其实再向细微处探看,人民政协把凝聚共识、增进团结放在人民政协工作的首要位置,从未变过。在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中,团结始终在前。

建言资政是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方式,是手段。然而,建言资政是显性的,凝聚共识是隐性的。因此近年来,在政协工作中,协商议政、建言献策有计划、有平台、有载体,做得比较多,也颇有建树,相比较而言,凝聚共识亟待持续发力、不断加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

在中国巨轮开始新的航程的当下,凝心聚力显然更为重要。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艘巨轮才不会偏航。

正因为如此,全国政协过去一年的履职工作,“凝聚共识”四个字始终贯穿其中。

将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全过程

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下行压力。中国实体经济持续不景气,民营企业更是境遇堪忧。一时间,重塑信心成为市场的共识。

“依托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品牌优势,我们不断扩大委员参与面,增强互动性,提高‘供需对接’精准度,深入开展对口协商,在相互讨论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侯建民介绍说,很多委员自己就是民营企业家,他们在现场袒露心声,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回应,更多的还有业界专家学者的“支招”,参会的委员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坚持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政协建言资政成为传递信心、增强决心的重要方式,这是侯建民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

其实,无论是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还是在专题协商会、远程协商会等议政现场,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键对键”,每一位政协委员代表的不仅是其本人,更是其所联系的界别和群众。“委员们反映群体利益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介绍情况、阐明政策、解疑释惑,这本身就是众多不同观点通过交锋、交流、交融,逐步形成统一认识的过程。”在经常参加会议的陈晓华委员眼中,这就是凝聚共识。

一场场的座谈协商,在观点与观点、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与会者在“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中转换角色、交换信息、互动交流,消除信息不畅的误解,增强换位思考的自觉,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逐渐凝聚起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

9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率全国政协“推进‘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委员考察团赴天津、河北考察。在真实场景中,委员们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感受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夯实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同一天,黑龙江这片黑土地迎来了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率领的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边疆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考察团。察农情、问民意,深入的调研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看成就、增信心,务实的考察也让委员们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境界。

全国政协一年的调研视察考察活动,涉及各个领域,针对不同热点问题。无论什么主题,“广泛凝聚共识”皆为调研视察活动的主基调。

委员们带着问题、带着政策下去,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汇总群众的意见诉求,通过政协平台集中反映、推动解决,既畅通渠道,也缓解了矛盾,增进了团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委员们不仅“会听”,还“会讲”。在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就脱贫攻坚政策完善议题的调研中,委员们提前备好大量功课,在贫困户家中,在西瓜地头,委员们把国家扶贫政策一遍一遍地补充解释给村民听。

可以说,全国政协每一个调研组都是一个宣讲团,每一位委员都是一名宣讲员,通过言传身教增进更大范围的共识和团结。

人们都说,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圆梦”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的基点所在。

自身拥有与生俱来制度优势的人民政协,理应担当起这新时代的新使命。

编辑: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