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交了“作业”,并不会万事大吉

2019年03月06日 19:47|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2018年是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年初,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贺云翱的《关于制定保护国格与民族尊严专门法的提案》针对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人公然美化侵华日军、污蔑革命先烈、丑化民族英雄的行径,提出立法建议。提案受到委员们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两会闭幕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一行赴南京就制裁“精日”行为、立法保护英烈进行调研座谈,贺云翱应邀出席并发言:“精日”行为的出现,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恶果之一。应通过立法,划底线、立规矩、树人格。

会上,郭林茂表示,全国人大立法机构要加强立法研究:尽早出台司法解释,及时解决法律适用问题;修订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执法提供法律依据。此后,在答复提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也做出类似表述。

2

首次亮相全国政协舞台,贺云翱叫好又叫座。这源于多年的厚积薄发。从地方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的履职道路始终紧贴中华文化。2018年的提案,丝路文化带建设是为了搭建中华文化遗产展示的筋骨,非遗传承保护是为了丰满中华文化遗产展示的血肉,而保护国格就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魂魄。

以两会为新起点,贺云翱继续深化、细化相关研究。

作为文艺界委员,贺云翱与界别群众密切接触,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共商建议。在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工作时,吐鲁番文物局局长王霄飞告诉贺云翱:“我在媒体上看到了您关于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带并与大运河文化带协调发展的建议,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贺云翱认为,大家对丝路沿线的各类相关遗产缺少真切的感受、系统的把握和可触摸的体验,完整地作为“丝路”而存在的形态特征和内涵尚未彰显。他建议,把那些现状分散、彼此孤立但历史上存在实质性关联的、属于同一个文化生命体的文化遗产资源重新整合建构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带、传承带和当代文化发展带,从而实现丝路沿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贺云翱注意到,大运河文化带的西端为洛阳,洛阳正是陆上丝路文化带的东端;大运河文化带的南端为宁波,而宁波也是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如果能把丝路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协同起来,中国文化遗产展示的筋骨就畅通了。”

3

作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委员,2018年,贺云翱参加了专委会组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三项调研。2018年9月,受全国政协办公厅委托,江苏省政协组织部分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贺云翱也应邀参加。

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贺云翱,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母亲的剪纸、绣花,邻居的挂面,外村的老中医……回忆童年,运河犹如画卷,这些非遗就是画卷上的美景。调研中,贺云翱发现:两次关于大运河的调研,绝大多数调研点谈的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对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鲜有关注。

“运河边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是增强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所在。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展示更有血有肉,更鲜活有趣。”贺云翱说。

“2011年就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去年我建议对非遗法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积极答复。今年我准备就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提交提案。”

为了做好提案,贺云翱收集了大量运河沿岸非遗资料。“仅仅一个浙江省就收集了上百种非遗的资料。收集完资料还要做系统分析。会期很近了,交了‘作业’,并不会万事大吉。传承中华文化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会一直做下去。”贺云翱表示。

(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