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的关键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2019年03月07日 20:23| 作者:王一鸣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稳预期,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但根本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

2018年,我国在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中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各项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19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多方面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势减弱,美国经济增速有可能“见顶回调”,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振荡;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全球供应链调整,以及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动荡,将增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从国内看,居民消费稳中趋缓,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出口增速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和去年高基数的影响有可能回调,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避险情绪上升。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多方面因素,但很重要的是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市场预期不稳。稳预期已经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前提。稳预期,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但根本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

稳预期,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预期管理的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让市场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防止发生误判,避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去年,受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加之“民营企业离场论”等一些不当言论,影响到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党中央及时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旗帜鲜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增强了民营企业信心。实践证明,只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影响预期的各种因素,才能引导好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稳预期,要准确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化解长期积累的风险,必须遵循规律,科学施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出台政策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避免不同部门政策效应的叠加放大,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过去一个时期,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成为各类金融风险的根源。去杠杆势在必行。但去杠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才能为平稳有序去杠杆创造条件。由此可见,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才能协调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稳预期,最根本的在于加大改革力度。要加快对稳预期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让改革举措真正落地。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做到保护产权坚定不移,对侵权行为依法惩处,对错案冤案有错必纠。加快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民营企业信心。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市场主体有信心才有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只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