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金融力量>政策导读 政策导读

用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可持续扶贫

2019年03月08日 20:59 | 作者:石文先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最早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反贫困”这一世界性政府公共治理难题,中国已用她特有的姿态,展现出在这一领域的无穷希望和蓬勃魅力。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贫困人口1600多万。不到6年时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000多万缩减至1600多万。每年1000万的递减规模,中国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同时,在人类扶贫史上同样书写着传奇。

世界各国在又一次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睁大眼睛关注着中国如何打通扶贫攻坚更难攻克的“最后一公里”,以及脱贫可持续性问题。今年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之年,笔者认为,要“啃下”深度贫困人口脱贫,以及脱贫可持续这两块“硬骨头”,除政府继续加大资金、人力扶持力度外,必须重视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扶贫机制。

构建科学的扶贫公共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要着力于精准扶贫长效体制机制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市场扶贫动能。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益引导,激发社会资本对精准扶贫事业和农业农村的偏好,让资本和精准脱贫事业“各取所需”,才能实现扶贫事业的自身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多方协作机制。世界经验表明,越是贫困地区,市场主体越脆弱,市场作用越不容易发挥,扶贫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高,同时也是最容易脱贫后再次返贫的地区。政府财力资源有限,不可能永远单纯性财力投入,政府应该加强与商业机构,以及NGO组织间的多方协作机制构建,明确精准脱贫这盘“大棋”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只有扶贫各主体职责分明、利益协同,扶贫事业才能真正激发起全社会的澎湃动力。

二是要重视政府外扶贫主体合理的利益诉求。扶贫公共政策设计中必须要树立的一个观念是,应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享有合理的商业利益。我们既要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和扭转资源配置不足和市场失灵现象,又要通过制度设计化解政府担心市场主体套取扶贫款,市场主体害怕政策多变的“麻秆打狼——两头怕”难题。

三是要重视扶贫长期效果评估。在扶贫问题上,可以也必须设定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但基本脱贫工作完成后,由脱贫向致富的转变,更多还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扶贫效果评估的科学性。改短期数字评估为长期效果评估;改单维物质评估为多维能力评估;改宏观整体评估为微观个体评估。只有应用科技技术和多维的科学评估方法,脱贫成效才能得到更好管理,中国的扶贫事业才能在更好惠泽本国国民的同时,为世界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样本。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