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委员: 协同创新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2019年03月09日 00:37|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罗韦)盾构机是一种用于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10多年前,我国市面上多是“洋盾构”。广州建设地铁一号线时,日本公司施工一公里隧道,报价8800万元人民币。看着国外公司在我国赚取高额利润,他很不服气,决心攻破盾构核心技术。2004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了盾构部件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这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的故事。做科研,他的目标是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人民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杨华勇十分认同,也深受鼓舞。他认为,创新发展要有冒险和挑战权威的精神,要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杨华勇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际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3月7日,教育界别联组讨论时,他呼吁,“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其在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他建议,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学科领域、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组建实验室联盟,把现有战略力量有效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情,协同开展共性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方向的联合研究;打破现有机制约束,大范围聚集国际优秀人才队伍,实现强强联合,统一调动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资源,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间以及与国家其它众多重要研究机构间人才的自由动态流动机制;赋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论证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的职责,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放手优秀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补齐我国现有基础研究不足的明显短板;设立中央与地方专项基金,支持长三角区域内大学联盟对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

“科研界的春天来了。”杨华勇呼吁科研人员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展需求,走在研发前端。

编辑:王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