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风委员:科技人才的“帽子”如何戴

2019年03月09日 17:45|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徐金玉)要探讨如何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认为,首先要弄懂什么是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那些能在国家需要、单位需要的岗位上,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人。专业人才不是万金油,在某领域被定义为人才,在其它领域很可能难以发挥作用。”曹晓风说,以体育为例,体操、乒乓球、篮球等项目的冠军都是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体操项目的冠军也是乒乓球项目的人才,“同样道理,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不仅不能一刀切,还要进行细致的分类评价,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和职责进行分类。”       

科研领域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应用基础阶段、应用阶段。“它们的评价体系不应该采取同一标准。例如,基础阶段是学术理论研究,对该领域的人才评价,必须以论文作支撑;而应用阶段,主要看重科技理论成果的转化,显然不适合以论文论英雄。”曹晓风坦言。

现如今,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都在颁发人才“帽子”。在她看来,“既要把这顶‘帽子’当回事儿,又要不那么当回事儿。”

“‘帽子’是一种荣誉,是对当下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与担当。”曹晓风说,至今仍记得自己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那一刻,她在一份承诺书上署上名字:承诺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成为院士后,曹晓风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为什么不能把“帽子”太当回事儿?曹晓风以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评价体系——“百人计划”为例。“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它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这批评价体系吸引来的人,头上戴着‘帽子’,心里惦记的都是如何踏实干活。”在曹晓风看来,现在的科技人才应同样如此,不要让“帽子”变味儿,要始终不忘科研初心,将“帽子”上的责任肩负到底。

编辑:王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