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界委员聚焦医养结合

2019年03月10日 11:25| 作者:刘圆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刘圆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养老”占据了很大篇幅:“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占中国人口总数近1/5的老年人如何养老?医养结合怎样才能真正落地?结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参加全国两会的医卫界委员们又滔滔不绝了。

“转观念”还需配套跟上

“你愿意在哪养老?”10个老年人中,有一半以上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家养老”。这就是我国百姓对于养老的态度。

“居家养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心愿,但在实际生活中又很不现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杰孚表示,中国“421”的家庭模式在短期内还很难改变,一对年轻的夫妇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对儿小两口可能要照顾6-8位老人,可想而知居家养老将给现代家庭带来的巨大负担。”

选择居家养老,其实离不开现实的困境。杨杰孚以北京养老机构举例说:“很多养老机构床位不少,但使用率不到一半。究其原因,大部分养老机构提供的还只是生活上的服务,关注人群仍是健康老年人。”杨杰孚说,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00万左右,包括老年痴呆、老年帕金森、老年营养不良、老年瘫痪,以及高龄老年人,他们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顾,还需要医疗、康复、营养、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护理。而目前很多养老机构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也不愿意接收这样的老年人。“这也造成一方面养老机构有空床,另一方面需要住的老年人不进去的尴尬局面。”杨杰孚说。

“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医卫界委员普遍认为,不可或缺的养老实施者是“人”,归根到底要以“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根据《2017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6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在院老人2198087人,按照比例需要至少37万养老服务人员,而目前专项技能人员仅21万余人,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很大。

“养老服务机构不需要大医生,只要通过1-2年专业培训的专科护理人员就可以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杨杰孚说,他们仅需了解一般疾病,能够对疾病进行初级处理,并按相应科室转诊到大医院就行。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还需要加大对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加强远程医疗也是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方法。”杨杰孚说,通过心电监测、呼吸检测等远程穿戴设备,可以随时跟踪老年人的情况,一旦发生疾病又可以及时诊治并转诊到大医院进行救治。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李秀华告诉记者,随着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上门护理服务需求也在大量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千人口护士数为2.74,与OECD国家千人口9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李秀华说,社区及养老机构吸引力不强,薪酬待遇没有体现职业价值直接导致养老护理人才的短缺。为此,她建议对于社区护理、慢病管理、安宁疗护等紧缺人才培养要顶层设计,护理人力资源储备仍需要一些特殊政策盘活存量,扩冲增量,逐步完善护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安阿玥则呼吁,在养老专项人才培育上,要用政策、用制度、用待遇、用感情吸引并留住人才。

“养老是责任,敬老是本分,护老是光荣的精神培养、宣传不够,力度也不实。”安阿玥建议,要加强“敬老孝老”的个人心理和社会氛围教育,在大专院校、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班中开设养老教育专业,学业2-3年,全国统一认证;根据养老相关专业特殊性,学生可学习3个月,实习3个月,采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模式。

同时,在福利制度上应建立养老从业人员激励制度。安阿玥举例说,比如对进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驿站工作的人员,工作满3年后由地方主管部门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并分年发放;家庭中有从事养老相关专业工作的,对家庭其他人员进行税收优惠。亦或者,对40岁以下从事养老工作满10年的,可享受工作地的户口、医保、购房、子女入学等优先待遇,工作满20年可享受城市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福利待遇,并可优先进入养老院,70岁后可全免养老费用等。

“深覆盖”还要靠机制改革

解决好养老机构不能医,还要解决常规医院不能养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说,“一些医院不乏患有慢性病患者,以及失能失智的老人长期‘压床’的现象,这部分人本应转到养老护理机构,但由于支付方式没有改革,护理机构较高收费又让很多老人住不起。”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徐凤芹表示很赞同,她认为,要建立健康养老的体系,就必须改革养老支付方式,也就是说,养老护理的费用也能报销。

徐凤芹是山东人,她以青岛目前实行的养老护理模式举例说,这种模式是从医保基金中拿出一小部分用作养老护理,青岛市民每月再缴纳一笔小额的养老护理保险费用,将来若是失能,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大部分可以由保险支付,大大减轻个人养老负担。

“这种方式类似于日本的‘介护险’。”徐凤芹说,在日本,40岁以上人群可以开始缴纳“介护险”。65岁以后如果有护理需求,可以在评估等级后接受护理,如果选择普通的养老机构,个人承担费用很少,其他主要由保险支付。徐凤芹认为,日本人平均寿命长与“介护险”息息相关。

杨杰孚也认为,高额的养老费用,不能全靠政府投入,在增加医保对养老机构覆盖的同时,还应加大商业养老保险的引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经济能力较好的人可以通过加入商业养老保险,将来选择在较高级别的养老机构中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编辑:刘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