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青海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进一步筑牢“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

2019年03月11日 09:53| 作者:罗韦 特约通讯员 朱文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罗韦 特约通讯员 朱文平)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保护价值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

2016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开启。

3年过去了,试点工作进展如何?多名参会的住青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青海先行先试,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试点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同时,委员们也提到,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周期长、项目多、布点广、要求高,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中央财政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财政管理体制,使其可以直接、独立上报项目、申请经费,统筹管理各类资金。”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主委杜德志建议,同时,应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资金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历史遗留探(采)矿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青海省委原主委马志伟建议,应及早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三期规划,希望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青海开展规划前期研究及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水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制度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当地的脱贫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副市长金花呼吁,将这一政策普惠至整个三江源区,按照“一户一岗”政策,增设生态管护员,并按统一标准进行补助,将所需资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努力为脱贫攻坚打牢基础。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