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加大东北黑土区地力恢复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19年03月11日 19:48| 作者:胡京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胡京春)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提交了《关于加大东北黑土区地力恢复力度的提案》,提出推进秸秆还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的治本之策。但仅靠地方政府力量远远不够,需从国家层面强力推进,构建上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根本在于耕地。东北平原是全球仅有的三片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因长期高强度垦殖、重用轻养耕作方式的影响,地力严重透支,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亮起了“红灯”。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反映,据监测,近60多年来,耕作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由建国初期的4%—8%下降到现在的2%—3%左右。“如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预计再过30—40年的时间,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将靠近1%,会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尽快恢复东北黑土区地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强调,“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再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姜国文认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和中央文件精神,必须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定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路子,保护和修复好东北黑土地,使其减压、培肥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保护黑土地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一条路径,就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姜国文认为,秸秆取之于田、还之于田,是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5%—10%。好处在于补充土壤养分,促进微生物活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姜国文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东北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重点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东北黑土区地力恢复作出刚性约束,明确农民护地养地的主体责任和作业标准等,让农民清楚知道怎么种地、怎么护地、只种不护会受到什么样的惩戒,并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建议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框架下,建立科学的奖补政策,实行奖补与保护挂钩,更好发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应有效应,充分调动农民护地养地的积极性、主动性。

姜国文还提出扩大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县范围,尽快全面推开,增加东北黑土区地力恢复专项资金,在配置大马力机械、秸秆还田机械以及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补贴。并要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矮秆作物品种研发、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等黑土地地力恢复项目的科研攻关,以科技进步提高黑土地保育水平。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