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情结,是我一生最无悔的追求

2019年03月11日 19:57| 作者:孙金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孙金诚)“政协委员这个身份,对于我们家而言,别具意义。”3月10日上午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十三届中央理论研究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抗战将领马占山将军嫡孙马志伟以这样一句话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他的政协情怀和履职感悟。

他,一家四代都是政协委员;一家四代都是民革党员;他的政协委员生涯长达34年;他是“提案大户”,每年提案常多达20件;他说担任政协委员能够推动两件事成为现实,觉得特别值!

“我家祖孙四代人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代,但四代人共同的政协情结和民革情怀,令我心潮澎湃。参政情结,成为我一生中最幸福美好、最无悔的追求。”正是源于家族的民革情怀,马志伟对于抗日战争历史尤为关注。“1931年后的6年早期的抗战,是一段东北军民光荣与悲壮、抗争与牺牲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历史课本一直讲的是抗战8年。”从担任青海省政协委员起,马志伟就开始呼吁将抗战历史从八年改为十四年。“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更是每年两会都呼吁这件事情。”

2005年9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向世界宣告:“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17年,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修改全国大中小学历史教材,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体现了抗战历史的完整性、连续性,以忠实、客观的态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马志伟谦虚地说,“在推动抗战历史由八年到十四年的过程中,我的建言只起了微薄的作用。”

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则贯穿了马志伟履职建言的主线。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喝水不忘青海人。但当时,青海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志伟说,从2002年起,他就通过提案、调研报告等各种渠道呼吁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并积极争取民革中央调研组开展调研。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刚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马志伟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进行了汇报,得到了肯定。此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国务院启动了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总体规划》。2014年,国务院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规划,工程投资达160.6亿元。在当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了这样一段话:“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志伟依然激动不已。

单纯的生态保护难以解决青海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国家公园的途径,实现青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马志伟又提出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建议,得到了中共青海省委、民革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务院参事室的支持与关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2015年12月9日,中央深改组决定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历程碑,马志伟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鼓与呼历时17年。

“我深刻体会到人民政协这个平台非常好,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做些事情。”马志伟说,“协商民主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提案,最初面临着不同的声音,都是在不断调研、反复协商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致性。当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当这些提案都变为现实的时候,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种幸福是不能够用言语来表达的。”

编辑:王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