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委员:让公共艺术资源活起来

2019年03月11日 20:24| 作者:常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常歌)“以艺术丰富生活,美化公共空间,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公共艺术的简单拷贝,也将原本存在的‘城市病’延伸为‘乡村病’,使城镇、农村的公共艺术逐渐沦为缩水、廉价的复制品,实在令人痛心。”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对记者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抽象雕塑、铜铸人像等等已经成为公共场所的主要雕塑,但很多雕塑其实都似曾相识,只是缩小、廉价地被挪至到村镇的公共空间。”

“不少村镇为了追求旅游的效应,都是一样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了追求整洁统一的视觉外观,都是一样的将建筑外墙刷成白色;这些墙上,经常画着梅兰竹菊和粗制山水。偶尔一见或许尚觉新鲜,但村村如此,镇镇皆同,让人无法感觉到远方有什么不同。”吴洪亮说:“这些公共艺术没有与当地历史文化建立有效的关联,在内容形式上也缺少变化,难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我认为,在开展城镇、乡村的公共艺术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这既要包括对整体规划、建筑特点、文化遗产等可见形态的调查,也要包含对该地区人类学、民族学、公共关系、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挖掘乡村的根脉艺术基因,创造出属于一个地区的、独一无二的公共艺术。”吴洪亮表示:“各城要有各城的美,各镇要有各镇的美,各村也要有各村的美,各美其美,方能真正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越是强调特殊性,就越要有国际的眼光,找到历史与当下与未来的结合点。”吴洪亮说:“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多已完成,我们不妨从中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历史名城、名镇的公共艺术建设中,要打开眼界,广泛吸收。同时,也要从国内我们身边的实践成功范例中,结合自身特点,与艺术家、设计师的创造相结合,找到发展的独特途径。”

“此外,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出来的,美育是重中之重。”吴洪亮认为:“公共艺术是公共资源,不仅对孩子,对成人的美术常识普及也需加强。同时,艺术院校也应继续加大招生力度多培养懂美、应用美的人群。即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纯艺术专业,但至少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并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审美意识融入生活、影响更多的人。

编辑:王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