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

2019年03月12日 21:13| 作者: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报记者 黄静

3月10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完成为期4个月的试验性应用科考任务,返回三亚码头。

3月12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道出了他深深的海洋情结。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自古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

那一天,习近平还说:“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今天,我们手握哪些海洋重器?海洋强国建设是怎样一幅蓝图?就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带我们前去领略一番。

u=2910350399,2055375323&fm=26&gp=0


国之重器“可下五洋捉鳖”

记者:近些年,我国在海洋高端装备上都有哪些进展,哪些堪称“海洋重器”?我们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什么水平?

何广顺:大家平时看新闻可能多少有些了解,比如“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载人潜水器以及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让我国实现从“深海进入”到“深海探测”再到“深海开发”。南北极科考形成“一船五基地”发展格局,“雪龙2号”即将入役,南极深冰芯钻探第一次试钻成功,为维护海洋安全和国家利益奠定坚实基础。已具备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成功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我国成为世界首个成功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这些“海洋重器”的制备使得我们在深海技术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我们的海水淡化技术、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系列海洋卫星等同样跻身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比如青岛董家口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等建成投产,完全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稳定发电并网运行超过17个月,百千瓦级波浪能装置能量转换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台实海况仪器设备供电温差能样机研制成功。还有就是,全球首个基于多靶点协同机制的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寡糖”971药物研制成功。

但同时,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我国以“蛟龙”“深海勇士”“蓝鲸”“寡糖”等为代表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实力总体上正在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我们的海洋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海洋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有待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战略高地“主场”仍在海洋

记者: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去比拼,取得的成果令国人深感慨自豪。在您看来,其更深远的意义在哪里?

何广顺:海洋已经成为高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历史规律早就告诉我们,每一次的时代变革都与海洋密切相关,21世纪世界范围的战略高地“主场”仍在海洋。突出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呈现了鲜明的“向海”特征,贸易的跨海全球化持续深入,海洋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海洋技术进步引发了多领域深层次变革,且周期在加速。深海探测装备无人化、新兴冻土研究等代表着未来新高地;蓝色生物经济正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北极航道开通重塑全球交通运输和物流格局;海洋垃圾、水下噪音、蓝碳等领域正成为全球治理核心议题。这些变革与创新要素将驱动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也对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形成了倒逼,是我们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海洋强国释放“蓝色”潜力

记者:我了解到,您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着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建设海洋强国研究”项目,您对建设海洋强国抱有什么样的信心?

何广顺:党的十八大做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吹响了“集结号”。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吹响了“冲锋号”,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等重要思想,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遵循。

海洋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做出系统部署,《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海洋国土空间战略格局全覆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规划,以及海洋经济、科技兴海等专项规划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发展+空间+区域+专项”涉海规划体系。《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和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推动形成科学立法、强化执法、严格督察的法治海洋新局面。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综合与专项相配套的海洋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海洋金融、海洋高技术、海洋空间管制、海洋自然资源等政策落地生根。

作为海洋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海洋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海洋强国建设,我干劲十足。

“我们还不是海洋强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科技方面您刚才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另一翼,海洋经济的发展到了怎样一个阶段?

何广顺:我一直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海洋大国,还不是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海洋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海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我国海洋综合实力仍处于逐步向国际第一方阵靠拢的发展阶段,总体上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虽然我们的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海工装备等部分海洋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但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层次总体不高,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比重较低,部分产业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

但让我信心满怀的是,我看到了海洋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产业不断实现集群化发展。总的来说,蓝色经济发展空间稳步拓展,结构布局持续优化。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我们的沿海省份都在铆足劲发展海洋经济,对涉海行业给出优惠政策,拿出激励机制。比如山东和浙江设立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深圳更是高达500亿元。

海洋经济也是宏观经济“稳就业”的重要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据测算,201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50万人,特别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贡献了大量就业岗位。

深感政协委员职责重大

记者:去年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局之年,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政协委员中的一名海洋工作者,深感职责重大。您是怎样为宣传海洋工作,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鼓与呼的?

何广顺:去年我的提案是建议组建国有大型海洋调查装备企业,这一年,我一直在跟踪调研。尽管在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迅速,但是在海洋调查、观测、监测仪器设备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我们现对海洋调查、观测、监测和深海探测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些设备的国内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公司把控,对我国进行核心技术封锁,国产化设备和装备的市场份额很小,所以我建议相关企业和相关研究单位能共形成联盟,国家给予政策支持,踏踏实实花个几年时间加以攻克。

去年,我还参加了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组织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调研,收获很大。今年,我也希望能多参加政协组织的有关海洋方面的调研活动,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

timg


记者手记:别忘了,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

问起我国的国土面积,国人大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960万平方公里。全国政协委员何广顺会告诉你,“不,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

因此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一次在新疆开会,当地政府官员说,“海洋不仅仅是沿海省份的海洋,是全国人民的海洋。”何广顺说,他特别赞同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洋意识。

其实,从发展海洋经济而言,各省都有机会发展。前两年,我们设计海洋经济调查方案时,就选择了两个非沿海省份,比如重庆的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领域,在内陆省份中就做得非常突出。他认为,一些产业发达的内陆地区,以优势技术+海洋特点,是可以在涉海产业领域一试身手的。

何广顺说:这叫‘引陆下海’。”

今年,他关注且要推进的一项工作是“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和“海洋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的工程论证,这也是“智慧海洋”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在如果你从海岛坐船出海,开出10几海里,手机就没有信号了。现有的传输设备,可以传输短信息,如果是存储量比较大的海上调查监测等数据,就无法实时传输。”

目前,他们已经实施了“智慧海洋应急通信试验网络”等先导项目,并启动了山东、浙江、福建和海南等示范区建设工作。

何广顺表示,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构建以海洋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洋信息体系,打通涉海部门间信息壁垒,整合各类海洋信息资源,实现海洋透彻感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智慧应用,提高重大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对于构建国家新型海洋治理体系、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这项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方案在得到国家批复后,一年来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此,他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实施“智慧海洋”工程,统筹推动海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提案》,希望能助推这一工程的实施。(黄静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