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谈金融改革:以精准供给 解需求之渴

2019年03月13日 09:26| 作者:崔吕萍 齐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崔吕萍 齐波)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多措并举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融资成本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今年,伴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民营小微企业营商环境的改善需要双方发力,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样需要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握手”。

改善营商环境:

政策需细化企业家心态也要调整

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处于优化的快车道。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全球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中,中国较去年提升了32位,位列全球第46位,这是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50。而这也使得中国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经济体之一。数据背后,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仍然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肖钢:不知道你是否记得,在去年三季度政协宏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很多委员发言时都提到了民营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那时的情形很复杂,问题也很多。去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市场回暖,民营企业经营困难有所缓解。但还有一些问题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

对于实体企业而言,营商环境很重要,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此时此刻究竟怎样的营商环境对稳定企业发展信心有利?你可能率先想到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这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出台政策,有关部门也形成合力,减税降费前所未有。

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仍有部分企业税费负担比较重。“解剖麻雀”后发现,这种负担感源于企业原先并不是按照名义税率缴税的,实际缴税金额要比名义税率低得多,这也是几次降低名义税率,但企业获得感不强的原因。

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坦率地说,很多民营企业没有按现行规定为员工足额缴纳社保,而是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这个较低基数来缴纳的,现在要求他们改过来,那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因此,企业负担中还是要两面来看:一方面,配套减负政策还需要细化;另一方面,企业家们也要调整好心态。

救急不救穷:

有效需求是民企能否获得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

记者:融资难融资贵是老话题,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关键词出现了4次,足见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解决的紧迫性。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肖钢:当前,一些人认为民营企业在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扶持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在我看来,这一件事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金融圈里的人常说,信贷、发债和股权融资是融资渠道的“三支箭”。据我观察,民营企业从这“三支箭”得到融资的情况正在转好,比如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发债的量虽然不大,还要承受一定门槛(目前只有信用评级在3A级以上才能在债券市场发债),但至少渠道已经畅通了。相比之下,银行与资本市场在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方面还存在局部梗阻的情况,但这一现象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是要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获得贷款时的平等地位。在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中,对民企还是不太放心,担心他们有信用风险。这有一定道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还是要引导银行,把这种经营理念矫正过来。下一步,我认为大型银行要在建立服务民企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风险控制方面、绩效考核机制方面要做相应调整。

记者:因为拿不到正规渠道资金,民营、小微企业可能为融资这点事支付了更高的成本。这个现象背后,作为“甲方”的银行是否也有难言之隐?

肖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家热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个看法是融资不一定难,应该是贵的问题更突出,但这个贵是相对正规融资渠道的贵。为什么会贵,这里有个风险溢价的因素。

我想说明的一点是,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既要增加有效供给,同时也要提升有效需求,即民营企业如何增强信贷资金需求的有效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需要资金,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资金需求是否有效,尤其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做出努力,从自身查找问题。

比如做假账的问题,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财务有好几本账,跟银行打交道时用这本账,和税务部门打交道时用的又是另一本账,这可能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同时,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经营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民营企业就是家族企业,家族里家长说了算,决策效率高了,但这也带来了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下一步,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协调平衡好实际控制人、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关系,真正形成制衡有效,激励约束有力,运作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个课题。

说到底,要解决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必须双向发力,银行与企业都要找到可以改善现状的平衡点。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虽然都是市场主体,但银行市场化改革步伐,要快于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步伐?

肖钢: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已上市,上市意味着既要对客户负责,也要为股东负责,这自然会带来风险控制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良贷款太多,会拉低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益。我们可以理解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但同时也要对杠杆有敬畏感,借来的钱是要还的,不能把借来的钱用在不该去的地方。

记者:在您看来,民营企业该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新企业?

肖钢: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如果还是“家长制”,董事会、独立董事都形同虚设,大股东就有空子可钻,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融资,但融到的钱未必用到了主业。

还有个问题是,大家一遇到经营困难就向银行伸手,但企业能否思考一下,造成经营困难到底是否仅为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你的产品是否已经被市场需求边缘化了?发展方式是否该转型升级了?管理理念是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了?融资可以救急,但无法救穷,这不是扶贫。遇到经营困难,企业最该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新路,而不是在那里等着银行来救。

记者:大众富裕阶层的财富如果希望在支持实体经济中赚得一杯羹,您考虑,应如何将这些“血液”引向“主动脉”?

肖钢:关键在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集中在四个关键词上,即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巩固,指的是巩固去杠杆和金融乱象治理的成果。过去几年,我国在贯彻“三去一降一补”方面成效显著,金融乱象得到基本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也取得了成绩。下一步,我们要关注社会融资总额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问题,特别资产管理新规出台后,我们更要注意,防止社会融资规模出现大起大落,进而防控由此产生的新的风险。

增强,主要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能力,这就包括大银行要更多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这方面业务的比重;从机构的角度讲,要增加中小微金融机构,比如我们去一些中小民营银行,它们有的是实体银行,有的是互联网银行,业务重点就是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聚焦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这类银行还应该增加。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更多聚焦“三农”。

提升,主要提升精准服务的能力,对民营企业服务时,还是要看企业是不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是否有市场,技术是否先进,企业经营是不是聚焦主业。从另一个角度说,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光靠“雪中送炭”也是不够的,根本的是要落实竞争中性原则,解决玻璃门、弹簧门问题。今年,政协经济委员将计划开展民企进入军工,促进军民融合的专题调研,并提出政策建议。

畅通,主要是畅通传导机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总体合理充裕,我们要做的,就是改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把金融源头活水引导实体之田,而不是造成新的资产泡沫。比如房地产市场,目前房价再次出现上升的苗头,应警惕资金过度扎堆儿,引导房价回归理性。

社会信用立体化还差临门一脚:

金融这步棋走活了经济才能更顺畅

记者: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大数据,地方政府为数据收集也纷纷采取网格化城市数据管理的模式。据此,其实我们是可以期待这些数据既“长牙齿”又有“芯”的,但为什么在谈到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时,还会有很多机构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阻碍合作的壁垒?

肖钢:信息孤岛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政府在主导信息联通方面能够、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现在各方面都很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已经搭建,但很多数据仍散落在各个系统,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与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尚未连接,造成数据不全,运用不便。由于我国个人拥有信用信息的比例较低,加上信息割裂,就使信用评分更加困难。

要打破“孤岛”整合数据,在技术方面是没有困难的,关键是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把金融机构的数据,还有交税、水电费缴纳、犯罪记录、骑共享单车是不是按时还了等生活“痕迹”,这一系列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对一个人作出多维评价,但目前数据不好用。

前一阵子,我们去调研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单位,发现民营企业信息联通的工作做得就很好,比如运用一些社会信用数据对客户进行评级。信用好了,就可以免押金、看电影可以打折。相比之下,部门数据联网还差临门一脚。

记者:现在这些问题,可能是几十年前的金融人未曾想到的。作为金融业“老兵”,您能否从历史角度,看新时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肖钢: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最早分配到了中国人民银行,那时金融机构非常单一,只有人民银行一家,不仅要管货币政策,还要负责存贷汇业务,但这段时间没持续太久,我们就遇上了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的开端。

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往事,是人民银行曾一度被并入财政部的,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才“分家”。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人民银行,还是挤在位于三里河的财政部办公楼办公。我记得,当时的居民储蓄只有几十亿元,40年后,这个数据已经是几十万亿元,在这背后,如果说当年的金融体系是一根线,那么我们现在说的金融系统就是一张网。

从人民银行到中国银行,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足迹。中国银行的业务特色是外汇业务,服务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简称),引外资到中国来,现在要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是吸引外资到中国来,现在我们实际使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额度之间已经趋于平衡,以去年为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是138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是1298亿美元,这种结构优化背后,金融业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

现在,大家都在谈金融如何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金融的棋走活了,经济全局才能运转得更顺畅。

股市是谁的晴雨表:

“与经济增长质量正相关”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的A股市场?我们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肖钢: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但短期波动不是。股票价格的涨与跌,与经济速度的快与慢并没有太强的相关性,但它对于经济运行的质量是有反映的,上市公司的效益好,股票价格就会好,因此股市与上市公司绩效正相关,这也是全球股市的通例。

记者:在您看来,上市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把“双刃剑”吗?

肖钢:上市对企业来说,好处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市场融资,兼并收购,公司也有了市场公允价值。但同时,上市也有成本,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受到市场的约束也更强,有时还会受到短期业绩压力,以至于一些不能接受这些“束缚”且拥有长期战略性规划的企业,可能不愿意上市。

借钱过日子也得有度:

要提前防范居民杠杆率过高的潜在风险

记者:我们知道,一国总杠杆率水平包括居民杠杆率、企业杠杆率和政府杠杆率。据我们观察,近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水平不断提升,去年这一数据是53.2%。通俗来讲,加杠杆对百姓而言就是借钱过日子,但钱借多了心也慌。

肖钢:这几年,居民杠杆率的增速确实较快,但整体来看,风险还是可控的,和韩国、日本等邻国相比,我们的杠杆率水平还是低的。消费信贷的发展潜力还是有的。

但在居民杠杆率增速较快的背景下,我们要注意这种杠杆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比如,以我国居民杠杆主要就是购房购车,其中购房占到居民杠杆率比重的70%,但买车也好,买房也好,主要是服务中高收入群体,换句话说,钱相对多的人还在借钱,相对少的人没有资格享受消费信贷,我认为应该适当对这种杠杆节奏进行调整。相比而言,带有小额普惠性质的消费信贷应该增加,因为这是真正服务中低消费群体需求的,他们可以借钱去买电脑、手机,或者支付其他消费项目,这些消费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为直接。

除了钱借来怎么用是个结构问题,谁在借这些钱也是结构问题,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占比50%,是按照近14亿人口的平均数来算的,但大部分人是一分钱都不借的,真正借钱的集中在80后、90后。从结构上看,年轻人负债率应高于50%。这就引出新的问题,即从各国发展看,一旦就业遇到问题,个人消费信贷也会出现违约,因此我们要防范个人杠杆率风险。值得说的一点是,从历史经验角度看,我国对于防范企业信用风险是有过几轮尝试的,但还没有处理过个人信用大面积违约的情况,假如年轻人借了钱都不还,这也是金融风险点,这样的情况在美、韩等国都发生过。因此这个问题也要未雨绸缪,比如考虑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而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这也是“六稳”之首的问题。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