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光委员:要给扶贫干部更多“硬保障”

2019年03月13日 20:46| 作者:张原 李宁馨 魏天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张原 李宁馨 实习记者 魏天权)“据国家扶贫办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 280 多万扶贫干部驻村帮扶,这一庞大的数字,在干部驻村帮扶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干部充当的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和主攻手,要严管和厚爱并重,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刘红光呼吁,给予帮扶干部更多硬保障,确保攻坚战场上“粮草充足,马匹无忧,攻城拔寨,所向披靡”。

“扶贫干部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有的地方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无法保证。”在刘红光看来,应提供扎实稳定的后勤保障,让后方无忧前方无畏。他建议,派出单位应多关爱关心扶贫干部的生活工作状况和健康安全,积极争取资源,为帮扶干部提供餐食饮水、生活必需品、交通工具、办公用品等。充分发挥好扶贫干部这一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跟进扶贫困难村需求,努力协调资金、项目,为扶贫干部输送源源不断的“炮弹”。 

刘红光在调研中发现,扶贫干部抛家舍业,不能陪伴家人、孩子,赡养抚育责任缺位,牺牲了现代城市生活和优越工作环境,家人的不理解、老百姓的不支持、考核检查的紧迫性,多重压力在肩。他建议要把扶贫干部的情绪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应正视扶贫干部最真实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经常性谈心谈话,给予有措施、见效果的关怀。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才,如何确保选派的干部呆得住、干得好?”刘红光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扶贫评价考核机制,让扶贫干部放开手脚,走出去争取扶贫资金、搭建扶贫平台、引进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源,真正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应注重在脱贫一线发现、提拔和使用干部,拓宽扶贫干部多样化职业发展通道,为扶贫干部提气,引导他们形成“干好有发展”的预期。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