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春天,以及几个思考 ———“蹭听”经济界别小组讨论有感

2019年03月19日 11:13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会议,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人气爆棚,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都期待在交流讨论中,找到自己所关注问题的答案。

作为记者,能够在经济界小组全程“蹭听”实属幸事,当然,我们也是带着思考和疑惑来听的,希望找到答案。

第一个思考与钱相关。

虽然本报长期关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且在全国两会召开前还专门围绕这一话题召开了主题智库沙龙,但两会期间,依旧有很多委员的观点是我们此前没想到的。

比如大银行服务小企业。以前很多人认为这是悖论,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就行了,小企业自然有小银行来服务。今年,不仅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银行赋予厚望,很多委员在小组讨论时也“敲黑板、划重点”式地强调了全体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有意思的是,无论来自哪个领域,坐哪条板凳,谈到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话题时,大家一言一语都有实际调研做基础,有真实案例做依托:“共享经济的数据也该纳入社会征信体系,解决信贷审核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银行必须服务小微企业,因为大银行有这个能力”;“过桥资金太贵了,能不能调动政府力量,给大家担保担保”;“企业也不能坐在原地等别人救,只有有效的需求才能等来有效的帮助”……总之,借贷双方彼此揭短“爆实锤”的少了,将心比心出实招的多了。

第二个思考与人相关。

去年,有关“中国芯”的讨论不少,大家对于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期待,也变成了小组讨论上的一个个现身说法。

“材料学可不好学,不仅基础课程要门门优秀,还要学会触类旁通,没那么多现成的教材供咱参考,好多事都是摸索着干,很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让他们愿意走进实验室,让高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这样的期待很殷切,但仔细听,你会发现提类似建议的委员心里挺着急,“我们不能总在核心技术的外围跑龙套!”这也是肺腑之言。

第三个思考与事相关。

两会召开前,本报记者在采访一位大国重器总设计师时得知,他原先想学的是飞机系,后来当了老师,再后来变成一座世界级大桥的设计者。

当时大家还开玩笑,说不想当飞行员的老师不是好设计师,足见跨界的力量。

两会召开这十几天,经济“大咖”们也常常分享他们的跨界思考。比如一直关注宏观经济的委员,在去年用一段固定的时间研究高铁垃圾处理的问题,并由此形成提案;比如一直关注资本市场的委员,围绕消费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拿出了成绩单;再比如搞投资的委员和来自能源企业的委员聊得火热,缘于他们都想推动国家能源钥匙握在自己手里防止被“卡脖子”……多个案例背后,我们也充分感觉到了委员跨界思考背后的原因——无负今日,无负嘱托。

第四个思考与两会之外的日常工作相关。

“你是记者,可得关注这个领域啊!”“这个话题我希望今年再调研调研!”“有时间咱们展开谈谈!”两会闭幕正是春暖花开之际,离别在即,很多京外委员不仅拿出了履职课程表,也顺便给记者提出了建议:一要多学习,二要多交流,三要一起“搞事情”,搞点什么事情呢?

记者总结,就是为“说得对”努力,咋就能“说得对”了呢?到一线去,到中国经济发展最需要鼓与呼的地方去。

相约履职路,我们再出发。

编辑:秦云

关键词:经济界别小组 全国政协会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