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美育漫谈

2019年03月20日 09:34 | 作者:​冯远;本报记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回信深度阐释了美术教育的意义。我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审美变迁,加之始终在美术高校、美术馆、文化部等涉及美育的相关领域工作,所以对于美育我觉得还是有些话要说。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美是人类对个人外在形象、穿着打扮等涉及美的元素最简单直白的潜意识反映。然而究竟什么是美?并非人人都能认识清楚。我们一直提倡要提升每一个国民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成为有教养、有素质、有文化的人。这其中,美是核心要素。懂美,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美的理解,也始终贯穿在人漫长的一生之中。

学龄前的孩子们对于美的理解是朦胧的,此时,让他们形成对美的正确感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作用,对孩子们进行美的启迪和引导,不要让孩子们把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他们所懵懂地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应该把什么是美的、好的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上了小学,这是对美的认知阶段。孩子们开始追求一些带有美的意义的事物,比如“追星”就是其中一个表现。这时,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示范与启迪作用。在家中,年轻父母的日常行为举止,与美有关的认知、教化、熏陶都直接影响孩子们对美的感觉。所幸的是,今天年轻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孩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学校里,音乐、戏剧、美术等有关美的文化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对美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美的认知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到了大学之后,青年已具备独立思考和鉴别鉴赏能力,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美。在日常生活里,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审美发生密切关联。此时还有来自外部的教育,他们开始了解美的由来、美的历史、美的作品……比如走进博物馆,欣赏与美有关的艺术作品,陶冶着他们美的情操,也影响着他们对美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这是人一生之中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的最重要、最完整的阶段。

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步入了社会,审美教育对他们继续发挥着作用,电视、电影、戏剧、展览、多媒体网络等都在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这时,人人都是美育教育的受益者,他们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相互传播、相互影响,他们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中不断修正、调整着对美的认识。随着他们不断成熟,审美也由青涩到成熟、由飘逸到厚重……

到了老年,人们离开工作岗位,进入到终身教育阶段,学习书画、诗词歌赋、进入文化场馆……这都让他们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即与中华美学有关的审美阶段。这一阶段的审美带着一生的丰富阅历、精神追求,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素养的人。

美育关乎国民整体素质,对提升近14亿中国人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文化创新创造,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美育教育还略显分散,是碎片式的。其实美育教育不只是书法进课堂、戏剧进校园,举办几场美育讲座这么简单,真正有效地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当然首先应该在院校里搞好美育工作;文化系统也要致力于培养全社会对美的正确认知,如让更多的国人走进博物馆,去了解我们的悠久历史、文化成果、艺术价值等;同时,工青妇、社区等部门都应该来承担一部分美育工作,彼此各有分工、协同合作,让美育工作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起来。

为什么要在各个领域共同开展美育工作?因为任何领域都在与美发生着关系。一餐饭,从食物到环境需不需要美?一个生活用品设计出来需不需要美?一个新的科研成果研制出来需不需要美?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设计需不需要美……从衣食住行到科技智能,从乡村到城市,从个人到国家……人类的一切无不体现美、需要美。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人群都应该有对美的领悟鉴赏能力,有爱美的向往和追求。美育在一个社会发展背后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应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步,因为人文素质的改变必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人拥有美的心灵、美的灵魂。今天我们有的地方还在脱贫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美育应是不一样的,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不只是物质生活丰富的都市人需要美,工人、农民也需要美,他们需要自己家乡有美的青山绿水,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享受美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哪些涉及中华文化传统元素的美的事物是需要保护留存的,哪些不美的错误是要避免的,决策者其实更应懂得美……美好的社会、美好的心灵、美好的环境,这才是美育的核心要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美育 教育 审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