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扎根人民用精品讴歌时代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访谈

2019年03月20日 10:12 | 作者:郭帅 田福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吴为山简介: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吴为山简介: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体悟存在于平凡中的伟大,用心发现普通劳动者的高尚人格和美德,并使之融入作品。

■培养中华美德,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让美成为个人的生命底色。

■要用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用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地传播中国文化。

“羡慕吴为山先生,能日日夜夜安静地用雕塑与天地灵魂对话,并把自己的生命与众生的生命,留存得那么壮丽。多少年后,当厚厚典籍和滔滔言词都成了过眼烟云,唯有那些雕塑还在。”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的右手拇指比左手拇指大很多,他解释是因为自己在做泥塑时经常会用右手拇指去推按,久而久之,右手拇指越来越发达。他把自己的创作归纳为删繁就简的过程,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上的是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

大至天宇,小到眉眼,一尊尊雕塑作品凝聚于铜铁泥石间……吴为山通过中国文化人系列雕塑的创作写就了一部雕塑的文化史,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在他创作的500多件雕塑作品中,有众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他的作品以神塑形,意象万千,看似直接的表现形式却意蕴无穷,每个站在雕塑面前的欣赏者似乎都在进行着一番叩问心灵的历史对话。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

和吴为山对话时,他的嘴边始终挂着人民二字,他说:“新时代的艺术家们要在人民的源头活水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灵感和创作资源。”

记者: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文艺、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要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总书记强调的时代,您认为文艺工作者在作品中应如何表现?

吴为山: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总书记强调的这个时代不只在书本、画册中,更在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创作真正的源头活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创造。就艺术而言,其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不仅在于思想和审美的变化,还在于艺术家对正在发生着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观察、领悟与表现。所以扎根人民、体验生活是丰富与纯化心灵之源,根本是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中获得灵感,感受时代的脉搏,并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和创新精神融入作品中,以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反映人民的心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在表层,不是在形式,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体悟存在于平凡中的伟大,用心发现普通劳动者的高尚人格和美德,并使之融入作品。作品的筋骨来自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自于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来自于人民的情感,更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对民族、对历史、对时代、对党、对人民的真情。

如何为时代立传?雕塑就是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后,后人也能从雕塑中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

记者: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吴为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之后,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了“人民形象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展”“全国写生展”“美在新时代展”“典藏活化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展”等,把藏品给予梳理、进行展示,这些展览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

展览中,不少作者远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久别的亲人。在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被表现在艺术作品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民的风采,也展示了人民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造。从《父亲》到《钢水·汗水》,一个个感人的形象唤起人们对劳动者的崇敬,对生活的情感。

此外,我们通过特邀美术家创作主旋律作品、组织专家指导、举办创作培训班、带领美术家下基层写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等专题性活动,积极引导美术家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记者:两会期间,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展览备受瞩目,请您简要介绍下?

吴为山:好的。3月2日,“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正式开展,不仅展出了馆藏部分民族题材雕塑精品,还有220件经过层层筛选入围的新作。这个展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首次以雕塑艺术全面表现民族大团结的展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2018年,我们组织全国雕塑家围绕民族大团结主题赴全国各民族地区采风,500多位雕塑家创作了近千件雕塑作品,生动地表现了56个民族在新时代所焕发的朝气。56个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向中国梦伟大理想进发,我认为这就是一幅最好的时代的画像。

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利用会间休息时间到中国美术馆观展。美要影响广大的群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十几亿人民中产生的代表和优秀人士,他们到国家级美术殿堂来感受这个时代的创作,对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近些年,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很多文艺经典作品养在深闺,不为人所知。如何让它们走入公众视野?您认为中国美术馆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为山:创作与展览、典藏与活化应相互作用。好作品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对于经典作品,首先要梳理,其次要活化。

目前,中国美术馆馆藏达11万件,全国500多家艺术类博物馆馆藏达百万余件。这些经典作品集中表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美术馆首先要对馆藏按门类、题材、风格等板块逐一梳理,再进行展示。除了梳理、分类,还要进行研究、策划与展示,让其发挥真正的文化作用。

当然,相对于大量藏品,美术馆的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展览需求。要让美术空间得到“延伸”,比如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以经典作品攻坚文化扶贫,丰富“四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美术馆所实施的“走向西部”展,足迹遍布重庆、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

以美育人美育人生

作为国家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是大众美育普及的重要平台之一。吴为山今年带来了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的提案,他说:“美是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以美育人、美育人生。中国美术馆要发挥提升国人审美素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展示当代的优秀创作,以优秀的作品引领时代风尚。”

记者:您在今年的小组讨论会上多次谈到中华美学传播以及大众美育普及的重要性,也带来了相关的提案。美育为何如此重要?

吴为山: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正是相关从业者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随形,成为中国人自我丰富、完善的不竭动力。艺术家所创造的美要能成为全民的共识,这是美育的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培根铸魂。在我看来,“根”即中华民族文化精粹。而文艺工作者要把中华民族之魂熔铸到作品中,熔铸到所有中华儿女的灵魂和血脉里。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沃土,塑造文化秩序与培养文明高度才能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

记者:中国美术馆在大众美育普及、传播中华美学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吴为山:作为国家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是大众美育普及的重要平台之一,我们及时展示当代的优秀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以传道、文以颂德,以优秀的作品引领时代风尚。

2017年末,中国美术馆“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人来观展。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这些刻在观众心里的记忆成为了眼前的作品。他们不惜在寒风凛冽中花几个小时,排队两公里来看展。从学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带着虔诚的心,他们对美的渴求、对经典作品和大师的崇仰,就是对“以美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外在体现。

其实,中国美术馆还珍藏着大量充满底气、骨气、正气、大气,并且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代言者,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记者:当下一些人对美育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美育就是写字画画、唱歌跳舞之类,将美育局限在了艺术教育范畴之内,而忽视了人的内在精神的整体性。您怎么看?

吴为山:美育首先要传递的是中华美学精神,它从本民族精神之源生发出来。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因此美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

艺术教育是美育中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很大程度上,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重合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的出现属于动态的“生产”。艺术教育要歌颂生命的美好,反映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要用“大爱之心”与“大美之艺”培养“大德之境”。培养中华美德,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让美成为个人的生命底色。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时代美育,还要结合广泛的艺术传播。换言之,这也是对新时代美育成果的充分展示。

记者:美育要从娃娃抓起,您认为如何借助于美育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吴为山: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贴身之物”,其影响直接而具体,因此要利用好教材。

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上选用了我的一件雕塑作品作为插图,雷锋同志如沐春风般地迈步在3月的暖阳当中,像春天般温暖。这就是很好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美术馆所藏的一大批讴歌党、人民、社会主义和英雄的好作品,都可以进入教材作为插图。这不仅是知识的解读、图像的佐证,更是对美的创造的初体验。

我看了很多地方编写的教材,其中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述得还不够,对历史文化经典运用得不够系统,介绍得不够充分。因此,我建议中小学的美术教材中应加大中国传统与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比重,在非美术教材中也要尽可能运用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比如插画形式。让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成为学生必学的、朗朗上口的母本,梳理出一批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代表作成为教材范本。

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力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参与国际交流,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他曾说,如何在当今雕塑创作中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是雕塑艺术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正是这种时代担当使他创作永不止息,与时代同呼吸。

记者: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履职过程中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应如何走出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吴为山:中国共产党近100年以来领导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本身就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可以供世界来学习,而且今天的世界对这一点也有充分的认识。他们都在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说明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

中国美术馆以“打造世界著名美术馆”为目标,“走出去”举办国际交流展,目前已赴波兰、法国、墨西哥、新加坡、希腊、韩国等国家的国家级艺术机构展出,反响热烈,所到国家无不掀起一阵“中国热”。这说明,中国文化具有优越性,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可以获得世界认可的。因此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内容要选择好、搭配好、运用好,体现出我们古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我的经验又可以总结为: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所谓“一张脸”,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识度很高的脸,是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脸。“一颗心”,是一颗包容、真诚、温厚的心。所谓“一个魂”,是中华与人类之魂。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面貌,感知中国艺术家内心的温度,深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伟大理想与美好心愿。

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要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要用经典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惠及世界。

记者:2018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作了题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的重要讲话。您当时也在现场,还能否回忆起当时的细节?

吴为山:当然,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次联组会上我有幸作了题为《以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我谈到经典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是民族历史的记载。我也谈到,要遴选出自己的精品经典向世界传播,表达我们的文化自信,用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时我跟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在墨西哥办中国展览时培养的150多位志愿者,他们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美术的故事;也讲到,在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塑造的4.6米高的大型青铜雕塑马克思像,将作为中国政府礼品永远立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昂。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趣地询问,如此规模的马克思雕像伫立在特里昂是不是就中国这一件。我告诉他这是唯一一件在公共场所伫立的大型雕像,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谈到文化自信,他认为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勉励我们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记者:马克思像立于德国特里昂的效果如何?

吴为山:效果非常好,它成为了中德友谊的桥梁和新坐标。这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两件作品《马克思像》《马克思恩格斯像》被作为2018年国家唯一出版的纪念邮票发行。我也出席了在德国举行的马克思像揭幕仪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获得全世界关注和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

记者:您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吴为山:中华文化孕育在960万平方公里、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56个民族的团结创造中,它所创造的非凡业绩,所塑造的不朽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写就了辉煌的篇章。它体现了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文化,追梦筑梦的复兴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升华。

今天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用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用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地传播中国文化,使它的价值得到世界更多人的了解、理解、认同,甚至赞美。

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响应这一时代主题,2018年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了“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将馆藏61个国家的3500件作品进行遴选,选出224件作品,毕加索就有4件。短短12天吸引了8万多观众前来参观,通过作品了解世界,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感受各国艺术家的多元风格及其所蕴含的艺术力量,为增进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美术馆还将承办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且把作品展开到香港、澳门去;此外,我们还将举办亚洲文明对话的展览,让世界通过艺术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中国 美育 时代 美术馆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