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做新时代科技追梦人

全国政协委员畅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2019年03月20日 11:27 | 作者:吕东浩 陈晶 周丽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凝结着探究科学真理、追求社会进步、寻天索地的人类至高智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科技强国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仅靠普及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唤醒全民的科学意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引起全国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大家表示,新时代,要在全社会厚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守正创新塑形铸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界在推动国家发展动力转换,把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说,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创新型国家”目标如期达成,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投入到这场攻坚克难的伟大征程中。

在袁亚湘看来,国家乃至全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如何让“物的科学世界”真正服务于“人的生活世界”?他提出,当科学由小众俱乐部在共同体内部研讨精神气质之时,默顿提倡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几乎成为了科学精神的标准答案。当科学在现代作为巨大生产力,成为国力竞争杀手锏,广泛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精神文化各方面之时,不忘初心、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推进科技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

袁亚湘感叹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理性质疑、执着求新,不论时代如何变幻,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类的进步、幸福和自我解放而不懈奋斗。“正因有科学家精神,才展现了科学不囿于时代的动人魅力。”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亚湘说,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是中国科学家群体早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弘扬好这一伟大精神,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特别在创新变革时代,必须进一步发扬敢于挑战科学前沿的创新精神,引领科技产业变革潮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相并列,我看后非常开心!”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顾问周安达源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太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包括要独立、要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就是按照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来办事。

周安达源说,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8日正式对外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理解,这就是要发扬科学精神,站在新的高度,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构建经济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张明星表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建设者和创业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一直是科技界的光辉榜样。”他说,今天的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大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这都是重视科技人才的结果,如今大批回国人才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链上发挥所学所用,报效祖国,让中国的高科技走向国际。

3月10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以“发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为题发言表示,坚定发扬我国“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当代探月精神。

“听了非常激动,备受鼓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说,吴伟仁院士的发言,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赢得20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多达6次如潮的掌声,恰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我国航天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认可,对航天精神的认可,对航天科学家的认可。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弘扬科学精神,王翠坤认为,当前提倡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尤其重要。为此建议中央和政府部门出台文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加强对优秀科学家的宣传塑造,可利用央视平台,借鉴中国古诗词大赛的成功经验,推出关于中国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相关互动节目,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达到良好宣传效果。

摒弃浮夸回归理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科技进步也有目共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原院长周健民说,毫无疑问,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良好的教育和科技基础是分不开的,所具有的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方面的能力使我国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在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健民进而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新时代呼唤着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周健民就此发出:“科技创新应该摒弃浮夸,回归理性”的呼吁。“我们在原始创新能力上的不足,除了发展的时间不长外,还在于科技界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他指出,习惯于快速的引进,习惯于跟班式的研究,习惯于表观数据的评价,这些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低端技术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还沿袭着这些方式就会贻害无穷。

“现在中国的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了,但如果静下心来分析,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重大技术的突破,都少有自己独创的东西。”周健民说,现行的对创新标准的理解和评价,就是看谁发表的文章多和获取的专利多,研究人员有了论文就带来各种“人才”头衔,就能获得更多项目,就可以待价而沽。“不少人对名利的追逐完全掩盖了科学的本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调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1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就会受制于人。”周健民建议,正确理解科研规律,科技及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都应远离急功近利思想,摒弃浮夸作风,让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回归理性,立足长远,合理布局,脚踏实地,奋力前行。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改变只以项目形式投入的方式,扩大稳定投入的比重,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开放和交流,让更多有能力的科学家走上国际舞台,融入世界科技前沿研究当中。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认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其要义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这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客观要求与内在需要,也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中外科技差距的迫切需要。

王先进提出,当前,我国缺少长期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够尊重科学规律、不够尊重人才价值,从而导致制度失灵、价值扭曲,以致学风操守有失底线,各种制度五花八门无所适从,相应的各种变相操作也无奇不有。

怎样扭转这一局面?王先进建议,要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要注重把握科学规律,实施科学管理,切实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同时,广大科研机构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共同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共同营造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给出的对策是:及时举“黄牌”、亮“红牌”。他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这一论述非常切中时弊。曹阿民指出,在当今科研界,客观上部分存在将曾经纯洁的师生关系,悄悄地演变成老板与伙计的关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是为了急功近利地索取更多的回报,迷失了对科学的敬畏与尊重,把科研教育工作演变成纯粹的经济活动。

“科学精神的回归和良好学风的再塑造,是我国当今教育科技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曹阿民建议以更大的力度在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宣传弘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科学家楷模的事迹教育广大科技教育从业人员,倡导做献身科学事业、有人文情怀的人。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教育事业从业人员的“负面清单”,以便在发生违背科研伦理事件、学风不正事件时,能够及时举“黄牌”、亮“红牌”,确保科技、教育队伍的崇高纯洁性。

“弘扬科学精神要做‘减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忠阳说,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一直在我们心中,因为被私心杂念所束缚,增加了无穷的包袱和负担,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这使我们的行为见不到科学精神的指导,所以必须做‘减法’。”

张忠阳所说的“减法”主要包括———

要去掉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意味着从薪酬到排座位,甚至对与错,都和官职等级挂钩。只要迈上了职位的台阶,就意味着一整套的待遇标准。而科研中沾上官本位,工作目标就会从求知、求真转到求官、求职,工作标准就变成了唯官、唯上。这时的科研工作者,被官本位的巨大包袱,压得低下了头,弯下了腰。

要去掉功利思想。科学和技术,都是有用的,但绝不是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兴趣的维持,靠金钱名利是难以长久的。我们的奖项、帽子太多,授受者,谁都不愿撒手。关注科研经费,远比获得新知更有兴趣。“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很深,应大力去除。

要去掉自卑心态。技不如人,人不如人,什么都自矮三分,走“差不多”“明哲保身”之路,凡事崇洋媚外,也是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要决心去掉。

“人类进步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去掉愚昧、迷信的包袱,留下来真知,科学精神才得以彰显。”张忠阳强调,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进步是全人类的。我们要以科学精神对待科研工作,也要以科学精神办好学校、经营好企业、管理好社会。

崇尚科学从小抓起

“青年是科技发展的未来。”袁亚湘委员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必须打牢科技长远发展的文化基础,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高素质青年“科技创新大军”的广泛参与。让“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成为其内在道德,扣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是推动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保证。

袁亚湘谈到,科技家要做青年的表率,要做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抓住当代青年人重大利益关切,通过务实的载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人生华章书写在爱国奋斗的伟大征程中,做新时代科技追梦人。

“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从年轻人抓起。”王翠坤委员建议举办全国中学生创新大赛,鼓励年轻人关注科技创新,投身科技创新,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周安达源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爱科学、信奉科学道理,追求真理,老老实实打牢基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帽子”、荣誉、名利。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谈到弘扬科学精神时表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青年人是一个需要长期发展和培育的过程,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张华峰希望给青年人更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原动力,让更多人才增强荣誉感、责任感,进而在参与创新驱动发展中贡献更多的智慧。张华峰寄语青少年要“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为科学贡献力量。”

张明星委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加强科学教育,让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要用好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之作为增强全民科学素质的新平台。他认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让务实进取的精神在社会兴起来,做到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才能让科学精神之树枝繁叶茂,结出创新的累累硕果。

“希望在中小学进一步加强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养,弘扬家国情怀,在全社会厚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良好氛围。”张明星委员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协主席史可在今年提交的大会发言———《大兴崇尚科学之风,营造崇尚科学氛围》中,呼吁全社会把科学家视为“全民偶像”,使科学研究成为具有独特殊荣的崇高职业,让科研工作者走到哪里都受追捧、都有鲜花。

史可说,同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对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当前,全社会在关注科学、崇尚科学,关注科学家、崇尚科学家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氛围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媒体的过度追捧下,各类八卦消息占据着显要位置,而对科技领域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关注度却少之又少。

“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只有把科学家视作‘全民偶像’,才能真正走上‘科技兴国’、‘科技富国’和‘科技强国’的康庄大道。”史可建议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科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高等院校、普通高中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和通用技术课程,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崇尚科技的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技 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

更多